誰是最早記錄長征的人?8月8日,“記者再走長征路”采訪團來到志丹縣,探訪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舊址和保安革命舊址,在了解《二萬五千里》和《紅星照耀中國》的編寫故事后找到了答案。
紅大學員寫長征 每人最少寫4篇
8月8日上午,采訪團來到了位于志丹縣城南橋溝半山坡上的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舊址。這是保安革命舊址的一部分,現遺存有教育長羅瑞卿、黨總支書記莫文驊、科長陳光、政治委員羅榮桓的舊居及一科教室和學員住室等共十多孔窯洞、5間瓦房。
1936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第一期在瓦窯堡開學。1936年7月3日,抗日紅軍大學隨中央機關抵達志丹縣城。1937年1月10日,抗日紅軍大學隨中共中央各機關離開志丹,進駐延安,后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華商報記者在崖壁鑿成的紅大一科教室看到當時的學習場景:山洞改造的教室里,以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墻為黑板。講解員介紹,當時除了日常學習,還要求經歷過長征的學員寫長征故事。
為何要讓親歷者寫自己的故事?志丹縣文管所所長李建翔告訴記者,紅大到保安后生活趨于穩定,楊尚昆和陸定一給毛主席寫了一封申請書,要征集長征記錄稿,主席批準后,向紅軍將士發出撰寫回憶長征經過的征稿信——“各人就自己所經歷的戰斗、行軍、地方及部隊工作,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斷”。從1936年8月開始就讓學員寫長征中的回憶錄、日記,要求每個紅大學員最少要寫4篇。
李建翔說,編寫過程持續了一年多,在保安期間文稿并沒有整理出來,后來丁玲等來到延安后負責編輯,才把《二萬五千里》(出版后改名為《紅軍長征記》)整理出來。
據了解,美國記者斯諾的《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其中關于長征的內容,便是根據在陜北蘇區采訪時見到的《二萬五千里》部分原稿寫成的。
毛主席和斯諾戴過同一頂紅軍帽
現在位于志丹縣城北炮樓山庵的保安革命舊址,是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4月民族英雄劉志丹東征犧牲后保安縣更名為志丹縣。
中央機關及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領導人在此居住期間,召開了21次政治局(擴大)會議,研究方略,發布決定和指示,調整各項政策,使抗日統一戰線形成;領導紅一方面軍西征,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大會師,宣告為期二年的萬里長征勝利結束。
采訪團來到保安革命舊址,這里也是毛澤東接待第一次踏進紅區采訪的美國記者斯諾的地方。據講解員介紹,斯諾秘密抵達保安后,紅軍給他配發了一匹馬、一支步槍、一套嶄新的軍服和一頂紅星八角帽。一天早晨,斯諾剛邁進毛澤東住的院子,看見毛澤東站在窯洞門口,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高大、威武,便舉起胸前相機說:“主席,讓我給您拍張照吧!”毛澤東微笑著應允。斯諾發現毛澤東沒有戴軍帽,便說:“請您戴上軍帽,照個全副戎裝的。”但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沒有找到一頂合適的。斯諾靈機一動,順手把自己頭上的新軍帽摘下遞給毛澤東,毛澤東戴上后正合適,斯諾立即舉起了相機,“咔嚓”一聲,把毛澤東的光輝形象拍了下來。
“記錄不是特別華彩,但非常真實”
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八十多年了,偉大的長征精神依然在華夏大地上薪火相傳。如今,在志丹當地,劉志丹干部學院精心打造了系列情景教學課——《劉志丹故事會》和《長征故事會》,從去年5月開始,《長征故事會》開始走向全國,進高校進企業進軍營,一年宣講約500場次。
劉志丹干部學院副院長王亮說:“我們從去年開始排長征故事會時讀這些長征親歷者日記,感受又是不一樣的。長征路上非常艱苦,沒有留下任何資料,當時發動長征親歷者寫長征故事,更加真實和樸素。紅軍戰士文化程度很低,有些也只是簡單識字,文筆不是特別華彩,像記流水賬一樣,但是非常真實。長征每到一處,每個經過這個地方的人就是它的傳播者和傳承者。我們排長征故事會就在于重溫這段歷史,從歷史中接受心靈的洗禮。” 華商報記者 雷婧 佘欣 文/圖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