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斌濤 田雅楠
漫步在黃土高原上的宜君縣山岔川,一塊塊整齊的稻田映入眼簾,一方方綠水青山猶如畫卷。春天一片碧綠,秋天一片金黃。這里不僅有“小江南”,也有“稻花香”。
這一切還得從2016年的春天說起,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山岔川高村的陳家齊被推選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陳家齊是一個聰明能干的后生,他從小生活在這里,知道父輩們有種植水稻的傳統,知道水稻的價值遠遠高于玉米。于是,他下定決心帶領群眾種植水稻、脫貧致富。
人常說,萬事開頭難。可不是么!正當陳家齊準備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帶頭種植水稻,大干一番事業的時候,麻煩事來了。妻子第一個站出來阻止他,說他瞎胡鬧,罵他胡折騰。妻子說:“水稻能種,大家早就種了。水稻能致富,山岔稻田為啥荒了這么多年?”
媳婦說的一點都沒有錯,這些年村里的青壯年全都進城打工了,剩下些婦孺老人,山岔川再也沒有人種植水稻了,整個川道變成了旱作農田,現在重提種植水稻的確有很大難度。他見妻子翻了臉,趕緊陪著笑臉,八八八,九九九,最終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
種旱地難,種水稻更難。旱地改水田,土地短缺、資金困難、技術奇缺。面對這一切,該怎么辦?開弓沒有回頭箭。陳家齊是個很有主意的人,認準的事,九頭牛都拉不回來。他沒有畏難,也沒有退縮。陳家齊一頭扎進地里,除雜草、平稻田、修水渠。沒有技術,請不起專家,他就跟村上的老人一點一點地學。每天天還沒有大亮,他就已經開始插秧了,戴著草帽彎著腰,卷著褲腿站在剛剛淹過小腿肚的水田里,左手拿著秧苗,右手笨拙地插著秧,一邊插一邊往后退。由于一直彎著腰勞作,一塊地插不完,他都不舍得休息一下。從育苗、插秧到除草、施肥,陳家齊每天不是在稻田,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忙得不亦樂乎,人都消瘦了一大圈。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017年,陳家齊開發種植的7畝水稻成功了。看到希望的陳家齊,想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沒有稻田,他一塊地一塊地去改造;沒有土地,他一家一家去流轉;沒有資金,他一家一家去借錢。看到陳家齊水稻種植成功了,鄉親們也有了信心,紛紛效仿跟隨。在今后的幾年里,雖遭遇了蝗蟲災害、洪水襲擊,但陳家齊始終沒有放棄,帶領鄉親們闖過了一個個難過的坎,經受住了一次次的考驗。從2018年到今年,山岔川的水稻種植面積從120畝擴大到了600畝。
山岔大米生長在高寒地帶,晝夜溫差大、生長周期長,沒有工業污染,營養豐富、口味香醇,凡是吃過的人都說好,在市場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價格由最初的每斤15元漲到了20元。僅此一項,全村可直接增加收入100萬元。腰包鼓了,農戶笑了,勤勞的宜君人富了。
習近平總書記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更加堅定了宜君人走綠色發展之路的信心。2022年,他們開發了特色產業,采用“稻蝦混養”的模式。水稻為龍蝦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龍蝦吃掉稻田里的雜草、害蟲,排出的糞便又成為水稻的肥料,從而形成綠色循環的生態種養模式。一個綠色發展的生動樣本,在山岔川應運而生。
風吹稻花香兩岸,宜君譜寫新傳奇。勇敢的宜君人民,用勤勞的雙手讓天更藍、地更綠,讓山更青、水更秀,在黃河西岸的黃土高原上,繪就了一幅富有江南特色的山水美麗畫卷!
(作者單位:陳斌濤,宜君縣委史志辦公室;田雅楠,中共宜君縣委宣傳部)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