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吳堡縣級領導班子成員歡送石海源(前排左四)調任榆林縣委書記。
馮東旭 攝
當晚,石海源書記打來電話:“程鵬,你不要害怕,我給地委領導說了,是我石海源讓李程鵬干的,處分就處分我石海源。我的烏紗帽決定權在地委那里,你李程鵬的烏紗帽在我石海源手里。穩穩地干你的!”
□馮東旭
五
是執行當時中央文件規定的“不許分田單干,不許包干到戶”,還是尊重農民自發的包干到戶實踐?許多干部怕犯這個政治錯誤。石海源認為,最關鍵的是領導干部先要解放思想,帶頭沖破左的束縛。
首先,縣委召開縣級領導班子干部會議和各公社縣上各部門領導干部會議,進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然后,石海源書記和分管農業的副書記王世祥深入到各公社和重點大隊,組織召開生產隊干部討論會、公社干部研討會、黨員團員座談會。
每次會議,石海源書記都做主題發言:多打糧食吃飽肚子檢驗了包干到戶好,群眾餓肚子手里沒錢花檢驗了“大鍋飯”不能吃;農民包干到戶種集體的土地沒有偏離社會主義;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包干到戶,簡單利索實惠。
我參加采訪了辛家溝公社干部研討會。石海源講:敲鐘上地一窩蜂,精精捉憨憨,出力不出力,一樣掙工分一樣分糧食,時間長了,把憨憨逼成精精,勤人變成懶人,“大鍋飯”里沒米下。包干到戶了,農民自己給自己種地打糧食,就納上命勞動。這不是生產關系上出了問題嗎?吃“大鍋飯”,違背了馬克思的勞動分配原則,多勞不能多得,所以打不下糧食餓肚子。
石海源的“精精捉憨憨”理論,深入淺出,具體生動,深刻揭示了吃“大鍋飯”,違背社會主義勞動分配原則。縣社兩級領導干部的思想逐步解放開來。
1980年夏天,全縣有50%多的生產隊實行了包干到戶。畔畔山冬小麥獲大豐收,“大鍋飯”時每人分三五斤小麥,這年人均是65斤。地里到處能看到臉盆大的南瓜,秋糧作物長勢喜人,六畜興旺,半年生下150多只羊羔羔。
畔畔山村有個瞎子叫薛五賢。每有誰家修窯合龍口和婚嫁喜事他就去道喜:一撒金,滿堂紅;二撒銀,元寶銀元滿地滾;三撒搖錢樹,包干到了戶;四撒聚寶盆,包干到戶憑咱石海源王世祥李程鵬……
六
在這可喜的形勢下,榆林地委一位副書記帶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來到橫溝,質問:誰讓畔畔山搞包干到戶?是怎么個包法?李程鵬說,畔畔山吃“大鍋飯”,上工一窩蜂,出勤不出力,糧食打不下,公糧交不上,老支書撂下擔子跑了,新選的支書薛文堂好賴不接任。束手無策時,我說咱搞土地承包,包產到戶,薛文堂就愿意了。薛文堂把社員叫來在討論“超產獎勵減產賠償”時,大家嫌麻煩,干脆包干到戶,留夠國家和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80口人每人4畝。一夜工夫,把321畝土地分給18戶人家來種。騾子牛驢犁耙作價“借”出去……
李程鵬話還沒說完,就被地委副書記打斷:咋個借法?告狀材料白紙黑字說賣了。我們一到橫溝地界就和其他公社不一樣:大隊飼養室是空的,集體的羊只到了個人圈里……李程鵬說,我再沒好的辦法,不行了,我回縣上再當我的團縣委書記。這個地委副書記“哼”了一聲,氣得連飯都沒吃就離開了橫溝。
這怎么辦呀?大石坬大隊正在分羊到戶,劉豐山等幾個生產隊緊鑼密鼓劃地包干。無奈,李程鵬應高人點化,準備裝病回老家李家塬尋求“政治避難”。
當晚,石海源書記打來電話:“程鵬,你不要害怕,我給地委領導說了,是我石海源讓李程鵬干的,處分就處分我石海源。我的烏紗帽決定權在地委那里,你李程鵬的烏紗帽在我石海源手里。穩穩地干你的!”
七
確實,當時形勢嚴峻。畔畔山的星星之火沒被撲滅,山頭村景家溝幾個大隊的大包干夭折了。有的大隊干部和公社領導,見石海源書記和分管農業的副書記王世祥來了就躲起來,他們不愿意搞包干到戶。而且更大的阻力在上層。
節骨眼時,省委派了一個副書記帶一幫人馬來滅火。在縣委常委會上,省委副書記發命令:糾正,必須糾正!海源,很快糾正!石海源說:難糾正,群眾就不答應。副書記問:你海源答應不答應。石海源回答:群眾不答應我咋能答應。副書記發火了:山高皇帝遠,小小吳堡縣盡董大亂子。石海源說:吳堡確實是個小縣,但老百姓餓肚子是個大事,包干到了戶,農民一下子有糧吃有錢花。
省委副書記呼地站起來:包干到戶走在資本主義道路上啦!石海源不示弱也站了起來:土地是集體的,農民承包種集體的土地,給國家和集體交公糧,這咋能說是走資本主義道路?
省委副書記臉漲通紅:大包干大倒退,滑到資本主義軌道上,后患無窮。石海源鏘言出鞘:包干到戶好,多打糧食肚子飽,其責任最明確,利益最直接,方法最簡單,優越性最獨特。
兩人越辯越激烈,越激烈靠得越近。唇槍舌劍,兩個小時電閃雷鳴般的交鋒,氣氛特別緊張。
結果誰也沒說服誰。一個說不糾正他沒辦法給省委書記交待,一個說糾正了他沒辦法給群眾交待。
前幾天,我去榆林拜訪石海源,問他當時怕不怕,他哈哈笑道:“不怕,根本不怕,我堅信自己的理論與實踐是正確的。大不了再把我烏紗帽摘掉。天爹爹呀,這包干到戶是農民喉嚨系系上的大事情!”
“說大義凜然一點不過分。為了老百姓吃飽肚子,再摘掉烏紗帽,石海源在所不惜,一定要堅持搞下去。”74歲的李程鵬回憶起40年前的事,深情地說:“送走省委副書記,石海源讓王世祥叫來我,三人商量包干到戶,生產小隊就沒必要存在了,公社三級所有制變為兩級,我們如何解決好體制過渡中存在的問題。”
八
“這個過程真是曲折。種地的農民都盼望包干到戶,可是許多社隊干部反對。我心知肚明,他們掌握‘大鍋飯’的勺把子,可以撈著吃稠的,一天不勞動也能掙上工分。我到一些村子里,支部書記和生產隊長就躲開了。而種地的農民,一聽說愛搞包干到戶的石書記來了,一下子都圍了上來。說他們村的領導不搞怎么辦?我說,你們開個會,選個分地的組長,快點把地分開種,群眾說,能行嗎?我說,行!不要害怕。可是有的地方我前腳走,后腳公社領導就糾正了,并給群眾說:要聽中央的話聽省委的話,咋能聽石海源的話!1980年冬季,有些村就這么來來回回翻燒餅似的折騰。”講起當年的情景,石海源臉上露出不服輸的笑容。
張家墕公社黨委書記思想轉不過彎來,“翻燒餅”折騰了幾個生產大隊。石海源派王世祥副書記在張家墕蹲點,一對一地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并領著去畔畔山參觀學習。他終于開竅了:一大二公、平均分配,吃“大鍋飯”,勤人變懶人,出勤不出力;分田到戶,自己給自己勞動,懶人變勤,勤人更勤;包干到戶是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千里馬”。一通百通。很快,把張家墕公社24個生產大隊的67100多畝土地全包干到戶到1670多戶人家耕種。
同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通知指出: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大包干,從此有了自己的合法戶口。半年后,陜西省委在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中,就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生產責任制上,思想不解放,控制得太嚴,省委書記做了自我批評,代表省委承擔了責任。
九
畔畔山的星星之火燃紅吳堡全縣。1980年底,全縣90%的生產大隊實行了包干到戶,到1981年全縣共有221個生產大隊的627000多畝土地分包給15900多戶農民耕種。吳堡這個僅有6萬人的陜北小縣,成為陜西“包干到戶”第一縣。
包干到戶讓吳堡真紅盛了。1981年全縣產糧5000多萬斤,除交國家和集體之外,人均占有糧770多斤,比全國人均占糧多了134斤。長期“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吳堡,涌現出100多個萬斤糧戶和500多個家庭副業收入千元以上的戶,有三分之一的戶“耕一余一”,全縣的紅棗、蠶繭也大豐收了。
三年中,吳堡縣新修窯洞5000多孔,有1200多對青年結了婚,多年的光棍漢也娶回了媳婦。移民在外的150多戶社員返回家園。社員大力購置農機具,其中手扶拖拉機就有192臺。
同時,吳堡的“包干到戶”也給新聞寫作提供了大量鮮活生動的題材。我寫的《吳堡縣由“三靠”變為“五多”》《吳堡運輸公司為長途販運提供方便》先后在《人民日報》刊登。
1982年2月,石海源調任榆林縣委書記。離開吳堡時,老百姓涌上街頭夾道歡送。
石海源書記牢記使命,排除阻力,大刀闊斧,很快在榆林縣實行了包干到戶責任制。同時,帶領30萬榆林縣人民治沙造林,并榮獲“全國治沙勞動模范”光榮稱號。
近日,當年跟蹤采訪吳堡包干到戶的陜西日報高級記者元樹德動情地說:“談起農村改革,我們不能不想起一位可敬的老人——石海源。他不顧個人安危,憑著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推行了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兩次成功的生產責任制,他堅持真理不畏強權,冒著巨大的政治風險,直諫省委領導,其膽識令人敬佩!”
滿身豪氣的元樹德豎起兩個大拇指:“我敬佩兩個陜北血性漢子,一個是米脂的石海源,一個是吳堡的張維迎。”
《各界導報》 2019年02月18日 第4254期 第三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