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級的五鼎墓。(受訪單位供圖)
“從遺址的地理位置、面積、年代以及最新發現來看,基本可以確認魏家崖遺址是秦都邑‘汧渭之會’。這是近年來早期秦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更對探討秦人東遷關中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意義。”11月29日,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梁云介紹了寶雞魏家崖遺址發掘工作的重大發現。
魏家崖遺址位于千(汧)河與渭河交匯處的東夾角,是春秋早期一處高等級的秦文化城址,位于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千河鎮魏家崖村。遺址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年代從龍山時期延續至漢代,其中又以春秋時期秦文化為主。秦文公營建的都城“汧渭之會”是秦國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環節,作為秦國都邑達49年之久,在秦人心中有特殊的地位。
“這處都邑在文獻中有明確記載,時間地點人物俱全。”梁云告訴記者,《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至汧渭之會營建都邑,但其具體地址一直爭議較大,未有定論。此次確認的主要依據,首先是面積30萬平方米的城址可與史料對應,發現夯土建筑基址以及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秦瓦(槽瓦),都說明高等級建筑的存在。其次是多座高等級墓葬的發現,也就是隨葬有銅五鼎的春秋早期秦貴族墓,當時國君墓隨葬七鼎,五鼎墓僅次于國君級別;同時還隨葬有其他成套禮器,墓葬年代吻合。還有長約23米的大型車馬坑,顯示其規格非同一般。另外還發現有鑄銅、制骨、制陶等手工業遺存,再結合往年的發現來看,基本可以確認魏家崖遺址就是秦都邑“汧渭之會”。
梁云認為,探討秦人東遷關中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意義。秦人之前定居在隴西,周平王東遷至洛陽,秦文公三年率兵東獵,沿渭水向東發展。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至汧渭之會,卜居后營建了都邑。這是秦人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秦人在這里站穩了腳跟后,才能從容發展。
據了解,2022年以來,西北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寶雞市考古研究所、陳倉區博物館組建聯合考古隊,由梁云擔任領隊,對寶雞魏家崖遺址進行了持續3年的考古發掘。
“這個遺址發掘難度是比較大的,去年更是一直工作到了12月31日。”梁云表示,遺址的文化層堆積太厚了。“汧渭之會”時期地層之上疊壓著很多文化層,包括漢代、宋元以及近現代文化層,這就造成了發掘勘探難度大、夯土建筑難以尋找。另外墓葬深度也是挖掘難度大的一個因素,秦墓的特點就是深,其中有的墓葬達到了10米深。
關于未來,梁云說,“文物是有根的,我們希望這處遺址能建成汧渭之會遺址博物館。遺址博物館的意義在于保護和展示歷史遺址,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增強公眾的文化自信。”
(記者 張瀟)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