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龐浩楠 首席記者 唐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任務,也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設幸福安康的重要內容。
如何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振興鄉村產業鏈?如何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如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6月28日,安康市政協召開五屆十五次常委會議,圍繞“加快建設安康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議題進行專題協商,凝智聚力共繪安康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安康市政協常委、市政協經科委主任楊宗斌在調研時發現,安康市每個縣區都有自己的優勢特色產品,石泉躋身“全國預制菜產業基地百強”,漢濱的生豬、紫陽與平利的茶葉、嵐皋的魔芋等產業,均已成為全省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典型。
楊宗斌建議,要充分利用當地“土特產”資源優勢,打造系列“土特產”產業鏈。要依托安康獨有資源,建立縣、鄉、村產業聯合發展體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產品,不斷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為當地群眾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
“我們根據山村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引入飛蔦集、大樂之野等民宿頭部企業11家,建成寧陜山珍專營店10家。”座談中,安康市政協委員、寧陜縣政協主席陳述勇向與會代表分享了“縣鎮村三級共建、農文旅三業共融、村企民三方共富”的寧陜鄉村振興模式的實踐探索。
據統計,截至目前,安康市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830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88家。全市1581個村集體年均收益超10萬元,占比88.8%,農民收入顯著增長,為防止返貧、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夯實了基礎。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生活的迫切需要。如何打破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的桎梏,安康市政協委員、市政協社法委辦主任王擁軍從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短板、長效管理機制不健全、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四個方面入手,抽絲剝繭,深入分析,逐一破題。
就如何做好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結合赴江蘇省考察學習“千萬工程”的經驗做法,王擁軍建議,要加強統籌引領,圍繞“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專項行動,突出“八清一改”,點面結合,全面開展衛生大清掃,環境大整治,實現村莊清潔行動全域覆蓋;建設安全供水和污水處理系統、垃圾分類回收點等基礎設施,提升居住安全性和舒適度。要建立長效機制,不斷增強農民主體性和參與度,持續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必須意識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安康市政協委員、市政協民宗委辦主任王應珍認為,要通過“政府引導、村委主導、村集體合作實施”的方式,充分利用閑置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在政策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大力支持領辦、創辦、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村集體+公司+農戶”的形式,探索產業集中帶動、項目集中引領、集體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針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中存在的收益使用方式陳舊、人才匱乏等問題,安康市工商聯副主席胡曉山建議,要多措并舉抓好人才引育工作,夯實鄉村振興人才根基。要緊盯“五大振興”要求,立足村情實際,把村集體經濟資金最終支配權交到村民手上,用好用活村集體經濟資金;建立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消除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的顧慮,逐步完善村集體經濟收益使用辦法,最大限度發揮集體經濟收益價值,助力鄉村振興大局。
座談中,委員們直面難點痛點有見地,直陳意見建議接地氣,內容豐富、氣氛熱烈。安康市政協主席周建功要求,安康市政協要堅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價值取向,系統思維、統籌推進的理念思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科學方法,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展現政協新氣象、新作為。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