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馮倩楠 記者 趙婧
縣域位于城鄉兩頭的交匯點,具有獨特的輻射帶動作用,能夠承接產業轉移,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就近就業崗位,又能完善縣域商業體系,促進產銷對接和消費升級。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就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如何立足縣域實際,走出一條具有陜西特色的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之路?省兩會上,孔軍、馮永忠、馮五一三位省政協委員帶著自己的思考給出了意見建議。
著力做好三產融合大文章
“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雙輪驅動,是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省政協常委、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財稅系主任孔軍表示,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我省經濟結構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破解我省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治本之策,也是加快我省城鄉資源雙向自由流動的現實需要。
孔軍認為,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布局全產業鏈,是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著力點。“要有效整合城鄉資源、實現要素高效配置,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和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他建議,推動縣域范圍內的三產融合,暢通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雙向渠道,構建城鄉一體的產業布局,實現要素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互聯互通。
在產業發展方面,孔軍建議,城鎮產業要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對鄉村振興產生輻射帶動作用。同時,要把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作為城鄉融合的基礎,通過數字經濟、開放型經濟,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培育壯大鄉村經濟新業態。
堅持“三位一體”同步推進
“用好‘千萬工程’經驗,不單是改善鄉村環境實現宜居,同時還要實現宜業。”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鄉村振興學院院長馮永忠表示,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必須堅持產業發展、鄉村建設、村民增收“三位一體”同步推進。
“產業是基礎,也是鄉村振興、區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馮永忠建議,將縣城更新、新型城鎮化建設與和美鄉村建設統籌規劃,同步推進產城融合,構建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的產業體系空間布局,提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承載能力;積極構建“千萬工程”與農民就地就業機制,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提升農戶工資性收入。
“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應放在縣城與各鎮村連接道路、物流、信息網絡上。”馮永忠表示,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文旅賦能,都離不開暢通的鄉村道路基礎設施、完善的物流設施和發達的信息網絡。在文旅賦能方面,要警惕脫離鄉村特色產業,單純地將文旅要素作為鄉村發展主業的做法,“畢竟文旅要素發揮的是賦能引流的作用,鄉村振興還是要靠主導產業。”
市縣平臺融合助推區域發展
科技創新、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數字經濟、鄉村振興……作為國有投資企業負責人,這些都是省政協委員、渭南市產業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馮五一在選擇區域投資項目時首要考慮的因素。
就如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問題,馮五一表示,相較于經濟發達地區,我省縣域普遍存在創新理念滯后、縣級政府資源統籌能力較弱等問題。他建議,縣級政府、機構、企業要與市級相應平臺協作,共同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我們正在探索市縣平臺融合機制,通過整合升級合陽、潼關、大荔、富平、蒲城等縣級平臺公司,在當地組建縣域高質量發展基金,以提高平臺公司市場化融資能力。”馮五一表示,國有企業要響應政府號召,發揮好“領頭羊”作用,在產業發展、合作機制上求新突破,從企地合作、產業強縣、金融賦能等方面助力縣域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