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六部門公布了第六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全國1336個村落榜上有名,其中,陜西省有66個村落入選。
傳統村落被譽為民間文化的“博物館”、鄉村歷史的“活化石”。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攸關中華文脈延續與鄉村發展。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如何讓傳統村落留下來、活過來、旺起來?聽聽委員怎么說——
李小超:讓傳統村落永葆“人氣”
“振興傳統村落,離不開人才支撐。”省政協委員李小超常年關注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問題,在他看來,振興傳統村落需要充分調動人才要素的作用,通過“留人”和“引人”,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吸引外出打工者在村落扎根,使傳統村落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重新煥發生機。
作為李小超鄉村記憶主題雕塑館館長,鄉村的發展變遷是李小超創作的題材之一。他經常到陜西各個鄉村采風調研,希望在雕塑作品中記錄鄉村變遷的每個階段,延伸鄉村記憶。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鄉村受到了一定的沖擊。讓我痛心的是,很多農民不再種莊稼,年輕一代似乎不再熱愛土地了,現在的土地變得荒蕪了……但這不是土地的問題,是人的問題。”在長期的采風調研中,李小超發現,隨著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傳統村落的常住人口多為老人和小孩,中青年外出打工已成為普遍現象,傳統村落的“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
“人們對傳統村落自發的保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年輕人的加入必然會為古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李小超認為,傳統村落之所以難以吸引年輕人,是因為缺少吸引年輕人留下來的就業機會。要多創造就業機會,讓年輕人看到村落光明的發展前景,把年輕人留在一座充滿希望的村落里,讓他們成為振興傳統村落的主力軍。
李小超建議,傳統村落的發展不能完全迎合市場,這會導致出現“千村一面”的尷尬境地。要真正挖掘每一個村落原汁原味的文化,最大限度保護傳統村落的文化特質,形成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條,做大規模、做強品牌,從而增加就業機會,增強傳統村落的吸引力,確保人才“留得住”“引得來”。 (記者 劉凡銆)
李震:留住傳統村落的歷史記憶
“中華文化遺產,一部分在典籍、博物館和各類遺址中,更大的部分則是在鄉村。如果說典籍、博物館和遺址中的文化遺產是已經消逝的、固態的、標本化的文化,那么在鄉村延續的則是活態的、流動的、還在發展中的文化。”省政協委員、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震說,鄉村是中國文化的“子宮”,中國現代化的每一個沖擊波都與鄉村所傳承的傳統文化短兵相接,在沖突、交鋒、融合中逐漸生成一種新的文化。
他認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村落正在走向消逝。村落的消逝有兩種方式,一是走向城鎮化,一是走向荒蕪,“走向城鎮化的村落,就是鄉村振興要建設的美麗鄉村,而走向荒蕪的村落則將成為歷史記憶”。
“如何將承載著農耕文明、承載著宗族倫理、承載著親情和鄉情的村落保留下來,光抒發鄉愁是不夠的,還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李震建議,選擇陜西一些典型的傳統村落,建立以活人及其生活、生產方式為展品的“生態博物館”;采用數字影像技術,真實記錄典型傳統村落的生活、生產方式。 (記者 劉凡銆)
楊超:以文塑旅 打造傳統村落“新名片”
“傳統村落是農耕文化的結晶,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較強的文旅開發價值,其厚重的文化底蘊,能讓游客生出‘遠離喧囂,回憶鄉愁’的穿越感。”省政協委員、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認為,發展文旅產業,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推進傳統村落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有助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傳統村落不僅是有形的建筑,更是無形的文化與生活。過度的開發不僅使得傳統村落中許多物質文化遺產遭到破壞,更有可能消解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令楊超感到憂慮的是,隨著全面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有些傳統村落商業空間不斷擴大,使傳統村落的旅游發展脫離了特有的文化風格,失去了“原味”、失去了精神感召力,存在鄉土特色淡化、人文價值逐漸消失的現象。
“在傳統村落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堅持保護優先。”楊超說,應以保護傳統村落的整體風貌為前提,完善村落的基礎設施,在修繕改造中遵循老街肌理,修舊如舊,還原過去的生活場景,保持老街小巷古樸的原貌,留住鄉村文化之“根”。
他建議,堅持用文化豐富旅游內涵,進一步挖掘“傳統”蘊藏的豐厚內涵,提煉傳統村落文化符號,挖掘村落的民間故事傳說、民俗技藝,餐飲文化等,梳理好當地的村史、村情,幫助村莊“講好故事”,讓傳統村落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轉變;利用好節慶,組織舉辦傳統村落特有的歌舞、書法、繪畫等文化活動,為游客展示傳統村落原有的、特有的風情面貌,開發農耕生產、手工藝體驗活動,增強游客的體驗感,讓傳統村落成為鄉風鄉韻鄉愁的寓所。 (記者 劉凡銆)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