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出臺治理政策,“老年代步車”將面臨禁行的消息引發關注。危及公共安全、亂象叢生的“老年代步車”亟需規范治理,如何切實加強“老年代步車”的監管,有效破解老年人的出行難題?聽聽委員有什么好建議——
曹偉:嚴把“老年代步車”生產安全關
“‘老年代步車’在生產制造上,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省政協委員、寶雞市養老行業協會會長曹偉說,“老年代步車”因便利實用、價格便宜受到許多老年消費者的青睞,但部分“老年代步車”存在安全隱患,甚至屬于“三無”產品。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至2022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9.8%;到2033年,中國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老年代步車”的市場需求和市場規模也隨之擴大。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老年代步車”2017年一年的銷量就超過百萬輛。
曹偉在調研中發現,工信部發布的新國標中,用的是“低速電動車”“微型低速電動車”等表述,其中并不存在“老年代步車”這個選項。他認為,針對“老年代步車”的生產,由于國家目前并未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生產標準,生產廠家可自行制定生產標準規格。部分“老年代步車”生產商為節約成本,生產時在車輛安全方面大打折扣,導致出現車輛底盤輕穩定性差,剎車系統性能低,剎車距離過長等危險因素,更有甚者直接省去了車輛兩側和內部反光鏡。市場監管部門在執法期間,只能對生產廠家的工商營業執照進行檢查,對車輛自身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卻無法判斷。
“追根到底就是國家在‘老年代步車’的生產上,還需要進一步制定政策,形成標準規范化生產。”曹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老年代步車”的生產政策,統一標準,嚴格落實生產流程。而后,應由質量監管部門牽頭,協同相關部門共同協作配合,加大對“老年代步車”生產、銷售的合法性和質量合格檢測的監督與管理力度,嚴把質量安全關,嚴查非法拼裝、私自生產等違法行為,從源頭禁止劣質“老年代步車”流入市場,守護老年人出行安全。
(記者 殷博華)
劉國興:強化“老年代步車”監管治理
“‘老年代步車’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其價格低廉、使用門檻低,無需駕駛證,不上牌、不上保險、購買成本、使用成本都較低,加之廠商的廣泛宣傳,導致供需兩旺。”省政協委員、西安市高新區管委會公職律師劉國興說。
“在‘老年代步車’供需兩旺的同時,也應該看到‘老年代步車’帶來了嚴重的安全問題和社會治理,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劉國興注意到,近年來,涉及“老年代步車”的交通事故高發。他認為,這是因為車輛不正規、無路權,加之一些老年人沒有駕駛經驗,欠缺規則意識等,致使闖紅燈、逆行、亂停亂放等現象時常出現,交通事故頻頻發生。
劉國興建議,要嚴厲打擊無照經營、超范圍經營、無產品合格證、無生產廠名、無生產廠址、標簽標識無標準等違法違規行為,督促銷售單位建立完整的質量追溯制度,對進貨來源不明、不合法的銷售單位,立即責令停止銷售,依法立案查處;全面推行經銷商《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制度,由經銷商承擔產品質量引起的損害賠償責任,嚴懲違反法律法規或強制性國家標準擅自改裝、拼裝、加裝等行為,引導購買使用符合強制性國家標準、通過強制性產品認證的產品。同時,大力開展警示性宣傳,曝光不合格產品引發嚴重后果的案例,形成人人關注質量、關注安全的社會氛圍。
他同時建議,應參照機動車管理標準,對“老年代步車”實行登記、掛牌、年審、轉讓、報廢等制度,對“老年代步車”駕駛員應參照《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按照準駕駛員的標準嚴格管理,組織參加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培訓,并嚴格限制“老年代步車”駕駛人年齡、身體狀況等條件,進一步保障公共交通出行安全。
(記者 劉凡銆)
李濤:豐富老年人出行方式
“‘老年代步車’盛行的背后,是數以萬計老年群體的出行需求。”西安市臨潼區政協委員、西安市公安局臨潼分局副局長李濤認為,“老年代步車”的泛濫,折射出了老年人出行難的問題,在讓“老年代步車”“按時退場”的同時,也要看到老年群體的真實需求。
“能否在治理‘老年代步車’交通亂象的同時,滿足老年群體的多樣化出行需求,進一步豐富老年人的出行方式,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民生問題。”李濤說,只有切實破解老年人的出行難題,才能減少“老年代步車”的使用,遏制亂象的發生。應該以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和滿意度為指引,在“硬設施”和“軟服務”上雙管齊下,通過服務提升、車輛更新、設施改造等,不斷提高適老化交通出行服務水平,滿足老年人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綠色智慧的公共交通出行需求。
李濤建議,要引導公共交通資源向老年群體適度傾斜,進一步完善老年人乘車配套服務,對公交場站進行優化升級,通過設立老年人專用班次、增添老年專線乘務員等方式做好配套服務工作,加強和改善老年人出行服務。同時,要不斷向數字化和智能化“借力”,用關愛為老年人打破“數字鴻溝”,通過出行APP的適老化改造、網約車優先向老人派單、社區內建設助老打車暖心車站、設置助老叫車熱線等方式,為老年人釋放更多善意,幫助老年人融入智慧出行時代。
(記者 劉凡銆)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