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勤
2019年1月29日
今年,我省的脫貧工作進入到了攻城拔寨的攻堅階段,剩余的貧困人口逐漸集中于農業生產條件差、社會經濟發展滯后的偏遠地區,海拔高、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科技水平不高的秦巴山區則更為集中。在這一區域,要發展高附加值、見效快的工業、商貿、旅游等產業,受資金、市場、技術、人才、物流等條件限制,難度很大。而從另一個方面講,這里的貧困戶也有其優勢,就是居住地的生態條件較好,大多農戶還種有幾畝糧油作物,并以此為生,具有生產高品質農產品的條件,因此,如何在這幾畝上地做文章,對其脫貧脫困十分重要。
我們每個領導干部都有扶貧任務,我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種業扶貧思路,就是為貧困戶因地制宜地選好良種,再通過一定的技術指導,保證貧困戶增產增收。前不久,我到我包的村鎮和市政協包的村鎮及其它高寒山區進行了調研。我包的寧強縣舒家壩鎮鄭家壩村,我給全村134戶貧困戶選擇了馬鈴薯脫毒品種早大白、青薯9號,去年春天指導農戶種植,秋收的時候,平均畝產6200斤,按每斤5毛錢算,1畝可收入3000多元,比種老品種1畝多收2000元,個別貧困戶,產量達到1萬多斤,小土豆成了金蛋蛋。我們市政協的點在南鄭縣紅廟鎮羅帳嶺村,我因地制宜的選了優質水稻品種廣東農科院選育的黃華占、美香占2號,春天種上,秋收產量1100多斤,因為米好吃,稻谷收購價比老品種高4毛錢,1畝多收入400多元,市政協指導合作社加工成大米,4元錢1斤,被政協干部一搶而空。我到海拔1000多米的洋縣華陽調研,我給了云南農大的雜交粳稻品種滇禾優34,產量1100多斤,貧困戶把米拿到市場上去,5元1斤供不應求。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陜西的蘋果,用趙政陽瑞陽、瑞雪,好吃價高,關中的小麥用王輝的強筋品種,價格也要高二三成。這充分說明,要解決偏遠落后地區特別是秦巴山區貧困戶依靠家里幾畝地來脫貧的問題,發揮良種的作用是一個很好的路子。只要選用適宜市場需求的優良品種,不需要農民增加投入,也不需要專門的工廠、設備、資金,就可以顯著提高農產品品質或者增加產量,從而達到增產增效增收、助力精準扶貧的目的。因此,種業扶貧是風險小、投資少、門檻低、貧困戶家家戶戶都可實施、特別符合貧困山區實際的產業扶貧好路子。
但是,目前一些地方上對種子工作的重要性及良種在脫貧中的重要作用認識還不足,片面認為種糧食不掙錢;市場上品種多、農民選種無所適從;脫貧之后返貧的問題,應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要盡快制定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的長效機制。我建議:
一是提高對種子在糧食安全和脫貧攻堅中基礎地位的認識。
種業是我國基礎性戰略性核心產業,種子是農業科技的核心載體,更是糧食安全的基礎。因此,各級黨委政府要從講政治高度認識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對種子是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的認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重視種子工作,抓好糧食安全、抓好種子工作。
二是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步伐。
2015版《種子法》實施后,品種審定渠道多了,市場上品種數量呈井噴式增長,僅漢中市場,身份合法的水稻品種就有200多個,玉米品種有300多個,老百姓不知道怎么選擇,再說,總共面積就那么大,這么多品種,如何搞規?;?、集約化生產?建議農業部門及時撤銷審定時間長、不適宜繼續推廣的品種,加快退市力度,優化品種結構。
三是制定貧困戶良種補貼政策。
過去的良種補貼政策2016年已經取消,而種子是良種扶貧的基礎,建議扶貧部門對貧困戶使用良種進行專門補貼,支持種業扶貧工作。鑒于脫毒馬鈴薯在秦巴貧困山區增產增效特別顯著,但因用種量大、種子成本高的實際,建議農業扶貧部門研究給予一定的良種補貼,支持秦巴山區發展脫毒種薯產業,助力精準扶貧。
四是加強對油菜制種基地的支持扶持。
2016年,漢中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國家級區域油菜制種基地,是陜西省唯一一個被國家支持的制種項目。油菜制種是漢中秦巴山區農民脫貧攻堅的好項目,國家每年對基地建設有一定資金支持,建議省上也給一定的資金支持,使漢中油菜制種產業做強做大。
五是穩定種子管理隊伍。
最近省市縣正在進行機構改革,中央明確要求,實行農業綜合執法。目前,種子執法工作,全省大多數縣市都在種子管理機構中,種子執法分出去后,種子管理中的質量管理、品種管理、良種試驗示范推廣工作的任務仍然繁重。建議各級政府在本輪改革中,穩定和加強種子管理隊伍,將種子管理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保證種子管理工作正常開展。
六是加強第一書記、包村干部、扶貧工作隊員農業產業技術培訓。
第一書記、包村干部、扶貧工作隊員是產業扶貧的主要力量,非涉農部門的同志,對農業產業不熟悉,難以有效指導產業發展。建議加強對其進行農業基礎知識、良種知識、產業扶貧知識及專業技能培訓,使其成為產業扶貧的行家里手,通過他們讓貧困戶直接掌握產業發展、種業扶貧的技能。
七是加大對貧困戶的扶志扶智教育。
建議各級政府表彰脫貧模范,宣傳脫貧光榮,激發脫貧內在動力,克服貧困戶的“等、靠、要”思想。結合產業技術培訓,搞好文化、科技、衛生、實用技術等培訓,提高貧困戶文化水平和發展產業的能力。
編輯: 劉艷宇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