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黨鑒泉:節儉人說節儉事

2020-09-15 09:26:34  來源:陜西關工委微信公眾號  


[摘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我們的傳家寶。做到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才能確保人民能夠吃飽飯、吃好飯,確保社會安定,百業興隆。

  ...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我們的傳家寶。做到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才能確保人民能夠吃飽飯、吃好飯,確保社會安定,百業興隆。

  渭南市關工委思想道德教育報告團成員,韓城黨家村黨氏第20代傳人黨鑒泉,用幾則親歷故事,為我們講述他眼中的節儉——

本期主講

  渭南市關工委思想道德教育報告團成員黨鑒泉

  我是一個75歲的老頭,平生一無所長,鮮有所成。但有一點值得稱道,就是節儉。比如說吃飯吧,70來年一貫制,從不剩飯剩菜。換句話說,我這一輩子是“光盤行動”的自覺踐行者,而且能善始敬終,持之以恒。究其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是餓肚子的滋味刻骨銘心。

  我于1959年秋到1962年夏,在離家五里開外的韓城縣西莊中學上初中。期間恰逢國家的“三年困難時期”,民間俗稱“低標準”。剛入學時饑荒已露端倪。除極少數學生上得起學生灶外,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周日返校時拿上前半周的干糧,時稱“背饃”;周三下午又回家取來下半周的干糧,時稱“取饃”。干糧開始時大多是玉米面饃,后來又有糜子面饃、高粱面饃、藺根面饃、糠菜窩頭和紅薯等。有的同學自己的饃吃完了,便悄悄地拿別人的饃,時稱“偷饃”。偷饃現象隨著饑荒的加重而加劇。有一個同學偷饃事發,班主任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批評后讓他停課寫檢查,然后老師上課去了。這位同學的檢查寫了沒幾句,肚子又餓得不行了。于是就又溜進學生宿舍偷了一個饃。止住饑餓后,再回到老師辦公室,接著把“偷饃不對,堅決改正”的檢查寫完。

  最難熬的是1960年的秋冬。那時家中已經無饃可背了。秋天下午老師讓學生到校外拔野菜、摘蓖麻葉,或者收集菜園丟棄的紅白蘿卜葉。回校后收攏到一塊,裝入大甕中,撒上鹽,灌上面湯,上邊壓塊大石頭,嘔成酸菜,以備冬天熱著吃。拔野菜的時候,柿子正紅。于是男同學便紛紛上樹摘空柿(軟柿子)吃。有的柿子半軟還硬,便用手將其捏軟,塞進嘴里又澀得不行,只好又扔到樹下。難怪西莊村看菜園的姚仁夫老人幾乎每天都大喊:“西莊中學的學生,不是拔野菜來了,是向柿子進軍來了!”我上不了樹,便在樹下拾別人先前扔下的柿皮吃。柿皮已經曬干了,不澀,很好吃。只是不大干凈,有時會鬧肚子。但止住了饑餓,還是很花得來的!

  由于饑荒日趨嚴重,學校允許家距學校較近的學生每天下午回家,時稱“跑通生”。時值隆冬,寒風凜冽。我和本村的黨雁群、黨天業、黨鎮榮等同學結伴而行。各自家中都沒有鐘表,每天凌晨出門的時間很難把握。于是本著寧早勿遲、早自習不能遲到的紀律觀念,天不明便出村返校。每人拿兩個糠菜窩頭。出了西哨門,還沒有上到西坡頂,便有一個人說:餓得撐不住火了,想吃半個窩頭;另一個人便說:不敢不敢,兩個窩頭得撐一整天呢!再往前走一陣,又有一個人說:先止住眼前饑餓要緊!我要開吃了。于是幾個人都說:你敢吃我也敢吃,誰的肚子不餓呀?最后的結局是還沒有到學校,各自的干糧都吃完了。在校這一整天,便得咬緊牙關硬撐下去。

  學生餓肚子,老師也餓肚子。我們初二的物理老師劉振通,河南人,課講得非常好,很受學生歡迎。由于他家不在韓城,所以得不到半點家庭接濟。長期的饑餓使他瘦骨嶙峋,面容浮腫。他把一條圍巾系在腰上當腰帶,用來驅寒止餓。每堂課講到一半時,便要趴在講桌上歇息幾分鐘,否則撐不下來。師生們大都沒有力氣出操,上體育課時可以在操場活動,也允許坐在教室里看書,甚至到宿舍里睡覺。體育老師文毓龍給我們說這叫“勞逸結合”。

  等到上高中時,“低標準”慢慢過去,情況有所好轉,但吃不飽仍然是每天的第一感覺。1965年夏,高中畢業回到農村后,直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家中糧食就沒有夠吃過。每年春節過后,接著便是青黃不接的“春荒”。餓肚子的滋味我整整品嘗了三十多年,可謂刻骨銘心。

二是耕作的辛苦歷歷在目。

  家喻戶曉的千古名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只是一個形象化的特寫鏡頭,遠沒有道出耕作辛苦的全部。其實從備耕到收獲,每一個環節都要付出局外人所不知道的辛勞。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咱就先從糞說起。我家所在的韓城市黨家村,位于泌水河谷北岸,而村里的絕大部分耕地,卻在30來米高的北原之上。村與原之間,以坡相連。糞土須先從村中四合院的廁所或者豬圈、牛圈里用籠擔一擔一擔擔出,倒到門外巷子里。有的是在臨巷道的墻上打一窟窿,用鐵锨一锨一锨把糞撂出。這叫“出糞”;再把糞裝到架子車里拉到坡底,這叫“轉糞”;利用晚上或者午休時間,叫上四、五個青壯年鄰居,一個人掌轅拉車,其他人掀車,把糞一車一車拉到原頂。這叫“掀坡”;后來在原頂安裝了一個電動絞車,另修一絞車坡。一個人在原上開絞車,幾個人在坡底裝車,一個人扶著掛在絞車鋼絲索上、裝滿糞的架子車轅上坡。這叫“掌坡”。糞上原后先用架子車拉到地頭堆起來,這叫“堆糞”;把堆起來的糞抽空翻騰一遍,把糞疙瘩打碎,這叫“打糞”;翻地前再把糞一車一車拉進地里,等距離倒成小糞堆,這叫“標糞”;最后把小堆糞一锨一锨均勻撒開,這叫“撒糞”。從出糞到撒糞,這中間要倒騰多少次手、要付出多少辛苦啊!

  再說耕作。播種前若能下一場透雨,有牲畜的人家套牲畜犁地耱地較為省力;而無牲畜的人家則須人拉犁拉耱,小塊地則是人用锨翻。費力費時,苦不堪言。若久旱不雨,為不誤農時,便只好干埋等雨。冬灌春灌均能保證的話,來年會有較好的收成;只能灌溉一次的,產量銳減;不能澆灌的,則收成些許,甚或無收。倘若真是這樣,耕作付出的所有辛苦便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收獲的季節是龍口奪食的日子,來不得半點松懈和拖沓。責任制初期,機械化程度低。麥子須人用鐮刀割,用架子車拉。我家8畝麥田。家中父母年事已高,幾個孩子都上學,全靠我和妻子兩個人干活。麥子拉到場間后,還要經過脫粒、攤場、翻場、碾場、起場、揚場和搭麥秸垛等若干工序,才能將麥顆裝入蛇皮袋里運回家中。隨手還得涼曬。若天氣好,曬兩三天便可入倉。若天氣不好,或者突然下雨,則攤開又收攏,收攏又攤開。老天爺仿佛故意和人捉迷藏似的,五六天也曬不干。這樣翻來覆去,付出的是成倍的辛苦!

  綜上所述,從備耕到收獲,這些親力親為的情景,我至今仍歷歷在目!每憶及此,便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

三是家風熏陶和先賢榜樣永志難忘。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蒙冤入疆,母親在憂患中獨撐門庭,苦度饑寒,把我和妹妹教養成人。吃飯時倘若一個小饃花掉在地上,母親便命我拈起來吃掉,并說“糟蹋糧食造孽呢”;饃烤焦了,舍不得扔掉,說“小娃吃了幫助消化呢”。就是這最通俗樸素的家庭教育,促使我從小養成了不浪費一粒糧食的好習慣。

  1964年河北省邢臺地區發生大地震,周恩來總理親赴災區看望受災群眾,指導抗震救災工作。他和災民們一起吃飯時,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糊糊喝完后,又掰了一塊窩窩頭,把粘在碗里的糊糊擦干凈,再把粘著糊糊的窩頭吃掉。一部反映邢臺抗震救災的電影紀錄片,把這一特寫鏡頭展現在觀眾面前。看到這一情景,我非常震撼!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堂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竟能如此親民,如此節儉,我們還有什么理由鋪張浪費呢?!也許是從這時起,我便把以踐行“光盤行動”為主要內容的節儉習慣,變成了持之以恒的自覺行動。

  以上是我對自己多年來節儉往事及其成因的瑣憶。今天把它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如果能對落實關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系列指示多多少少起到一點作用的話,我這個年逾古稀的老黨員,也算是聊盡綿薄之力了。(來源:韓城市關工委)

編輯: 郭長財

相關熱詞: 黨鑒泉 節儉人 節儉事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