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得“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家風、家訓。好的家風、家訓可以讓人立德、修身、齊家、安天下、成就事業,可以說,傳承至今的家風、家訓,都是飽含著歲月的滄桑、家庭歷史的沉淀。
本期主講
渭南市關工委思想道德教育報告團成員黨鑒泉
我叫黨鑒泉,1946年7月生,退休干部,中共黨員,韓城黨家村黨氏第20代傳人?,F任渭南市政協文史委員,渭南市關工委思想道德教育報告團成員。我的家庭在2016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最美家庭”榮譽稱號。這一榮譽的獲得,與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黨家村,受黨家村家風家訓的熏陶是分不開的。2017年中紀委編撰的《中國家規》一書中,只錄入了陜西省三條家訓,黨家村的“四悔”乃其中之一;而“四悔”中的第一句便是“富時不儉貧時悔”。所以我今天就從“儉”字說起,以《儉養廉廉生威》為題目,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黨家村人儉樸清廉的美德故事,為把習總書記關于“反對浪費,厲行節約”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落到實處,為把中華民族節儉清廉的美德傳承下去,聊盡一個古稀之人的綿薄之力。古云:民以食為天,我們就先說說吃飯問題。多年來,我們從反對公款吃喝,到提倡光盤行動,盡管吆喝聲此起彼伏,但卻收效甚微。直至習總書記近期嚴厲指出:“餐飲浪費觸目驚心,令人痛心!”一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詩,幾乎人人都能背得滾瓜爛熟;《朱子家訓》的頭一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也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舌尖筷頭上的浪費,怎么就屢禁不止呢?全國每天倒掉的剩飯剩菜,足夠半億貧民的一日三餐,怎么就毫不心疼呢?由此我聯想到我們黨家村一位先祖吃飯的故事。黨之學是我們黨氏第16世祖,清道光年間拔貢,在甘肅古浪縣任學諭。他的父親黨玉書是黨家村河南生意“合興發”商號的大掌柜??墒沁@位富家子弟,在任上卻為后世留下了一副《自嘲》名聯:發雷霆之怒瞪門斗兩眼隔窗縱口腹之欲割豆腐四兩連筐此聯以幽默詼諧的筆法,把這位清代官員清廉節儉自律的形象刻劃得活靈活現。我們想一想,他總不會把這連筐只有四兩的豆腐吃剩在盤子里,然后再倒掉吧!
黨之學的兒子黨蒙,自幼受清廉節儉家風的熏陶,衣食淡泊而攻讀勤奮。清?光緖二年只身徒步赴京趕考,中二甲進士,入翰林院,后入選刑部。曾任欽差赴山東查辦貪案。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秉公執法,拒收重賄,依律誅貪,先斬后奏,威震山東,聲聞京師。山東傳統戲曲《黨蒙斷案》頌其事跡,久演不衰。后任云南臨安知府等,獲邊民敬送“清風明月”匾一懸。曾自撰自書一副《明志》聯常掛齋中以自勉,聯曰:居身不使白玉玷立志當與青云齊他還治“勤補拙儉養廉”一印以自警。終積勞成疾,病逝任中。時代在前進,古人能做到的,我們共產黨人會做得更好。黨俊鴻老師解放前搞地下工作,解放后擔任象山中學書記兼校長二十多年,一直鞠躬盡瘁于韓城的中學教育事業。他艱苦樸素,清廉節儉,忠誠敬業,克己奉公。他一身制服能穿十多年;周六回家周日返校都是騎自行車;他的幾個子女中,考不上高中的便回鄉務農;他作風民主卻又敢于拍板擔當;他平易近人卻又不恂私情;他和藹可親卻又不怒自威;他把象中治理成了省級重點中學,自己卻在花甲之年倒在了工作崗位上。病逝后縣上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誕辰百年時市上又召開了“紀念黨俊鴻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象中在校園為其豎立了漢白玉塑像,各屆學生聯名敬送“龍門師表”牌匾一懸。黨老師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我們要把他艱苦樸素、清廉節儉、忠誠敬業、克己奉公的革命精神傳承下去,并且發揚光大!這是我們應該做到的,也是我們一定能夠做到的!
2020年8月15日
編輯: 郭長財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