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佘林君
西北革命根據地,也稱陜甘革命根據地,從1931年5月創建渭北根據地起,中間經過1935年2月陜甘邊、陜北兩塊革命根據地的統一,至1937年2月改為陜甘寧邊區,前后共五年零九個月。在各個根據地的創建過程中,劉志丹是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本文就從劉志丹從事革命生涯講起,簡要介紹其對“兩點一存”歷史地位形成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搏擊時代潮流
劉志丹,生于1903年,陜西保安(今志丹縣)人。作為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青年時期的劉志丹就繼承了先輩剛毅豪爽的性格和強烈的反抗精神。在榆林中學上學期間,劉志丹就在魏野疇幫助下發起的學生自治會任會長,開辦平民小學,并成功領導了榆林中學反對舊勢力的一次罷課風潮。后來,他又加入旅京陜西學生進步組織——共進社,并成為骨干成員。1924年秋,劉志丹加入李子洲、王懋廷在陜北建立的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第一批團員,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6月,他先后組織學生開展了聲援“五卅”慘案的援滬募捐等活動。
1925年秋,黨組織選派劉志丹赴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學習。1926年秋,剛剛畢業的劉志丹即隨軍東征參加北伐戰爭,在馮玉祥成立的國民聯軍所屬第四路軍馬鴻逵部任黨代表兼政治處處長,并在軍、師、團、營逐級建立政治工作機關,向官兵灌輸革命思想,提升政治覺悟,制定新的軍容風紀,開展新式練兵。隨后,劉志丹作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的代表,赴豫西完成收編劉鎮華部的任務。在時代大潮的搏擊中,劉志丹為“兩點一存”革命根據地的創立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
參與領導武裝起義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劉志丹奉命回陜擔任中共陜西省委秘密交通。1928年初,劉志丹率一批干部到豫陜邊界地區開展農民運動,培養赤衛隊骨干。4月,劉志丹和唐澍等人一起領導了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主席。西北工農革命軍成立后,劉志丹在抓軍事工作的同時,抓好對農民群眾的宣傳工作,密切了軍民關系,先后兩次取得反擊作戰的勝利。6月上旬,劉志丹率部和宋哲元指揮的中路軍一個師作戰,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革命軍被迫轉移至秦嶺山區,只剩下不到200人。渭華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培養和鍛煉了一批革命骨干,為以后領導武裝斗爭和革命根據地的創立提供了實踐經驗。
出生入死搞兵運
1928年7月,在向省委匯報了渭華起義情況和失敗的經驗教訓后,劉志丹返回陜北工作,任中共陜北特委軍委書記。1929年春,劉志丹奉命打入陜北、陜甘邊一些軍閥部隊和民團從事兵運活動。在黨組織幫助下,劉志丹成功對當地民團進行改選,建立起黨的組織,把一個原本反動的民團改造成黨掌握的武裝力量。在陜北軍閥張廷芝部,劉志丹協助黨組織秘密建立黨的軍委,后又打入陜北地方軍閥譚世霖部。
1929年9月,劉志丹和曹力如等在永寧山一帶組織起革命武裝,活動于保安、安塞、合水、甘泉一帶,短時間內就發展到200余人。后因遭到敵軍重兵圍剿,部隊在轉移途中失利。1931年春,劉志丹奉命繼續和蘇雨后合作,任該部團長,駐守旬邑縣職田鎮,在準備起義過程中,因不慎走漏風聲致被捕入獄。在獄中,劉志丹仍暗地里通過各種渠道指揮其他同志開展工作。后經黨組織和南漢宸、杜斌丞等通過楊虎城關系營救獲釋。通過系列兵運活動,為我黨培養造就了一批軍事、政治骨干,吸收進步士兵加入黨的組織,發展壯大了黨的力量。在此基礎上,劉志丹逐步將軍事工作轉向農村,為后來創建黨的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奠定了武裝基礎。
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
1931年9月,劉志丹等來到南梁地區,將分散活動在合水、慶陽山區的三支武裝進行整編,建立起一支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工農革命武裝——南梁游擊隊。10月下旬,陜北游擊支隊來到南梁,與南梁游擊隊合二為一,1932年1月改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后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同年3月下旬,陜甘邊地區第一塊游擊根據地建立。
1933年4月,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1934年10月,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中心從照金轉移至南梁。自此,以獨立自主、開拓進取的創新勇氣,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為主要內容的照金精神,成為西北革命力量發展壯大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1935年2月5日,中共陜甘邊區特委和中央陜北特委在赤源縣周家鹼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將陜甘邊和陜北兩個根據地連成一片,自此西北(陜甘)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陜甘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和壯大,牽制了十多萬國民黨軍隊,減輕了長征路上各路紅軍的壓力。它是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全國僅存的一塊完整的革命根據地,也為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紅軍長征,中共中央把全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準備了落腳點,也為八路軍出師抗戰提供了出發點,后來更成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轉折點。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