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馮倩楠
“趙氏女笑瞇瞇、笑瞇瞇,一步跌到福窩里……”12月24日,放學后,在興平市逸夫小學非遺文化秦腔社團,伴隨著鏗鏘的鑼鼓聲,“小戲迷”們唱著經典唱段開始秦腔訓練。這是逸夫小學的王牌社團,由學校聘請秦腔表演藝術家擔任社團輔導員,教學生進行秦腔基本功、唱腔、表演等方面的學習和訓練。
“被選定為我省第二批戲劇戲曲課程進校園試點學校后,我們成立了秦腔社團。秦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藝術價值,希望孩子們能在唱念做打中傳播風雅古韻、傳承文化自信。”興平市逸夫小學校長張雷說。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中,對推動非遺進校園、支持中小學結合區域和學校特色落實國家課程等提出明確要求。這引起了省政協委員、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新聞中心主持人部主任申虹的關注。
“陜北民歌創造了唱紅了天、唱慟了地、唱出一個歡天喜地的文化傳奇;秦腔作為全國梆子戲的鼻祖,演繹了文化交流遞進、百花齊放的繁華景象。但是隨著普通話的日益普及,方言生存環境極度萎縮,這些優秀傳統文化面臨挑戰。”對以非遺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申虹認為,既要保有歷史的厚重,也要在當下保持鮮活,更要走向未來。
在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申虹提交了《關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中小學課堂的提案》,建議精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進中小學課堂,培育學生愛國愛鄉的文化情懷。
“剪紙、刺繡、陶藝、木版年畫等傳統技藝類,陜北、陜南民歌、陜北說書等音樂類,安塞腰鼓、橫山腰鼓等傳統舞蹈類都很適合進校園。”申虹說,這些非遺項目還具有培養學生耐心、創造力、藝術審美,了解本地風土人情,鍛煉團隊協作能力、敘事能力等優點。
據省文化和旅游廳提案辦理人介紹,目前,我省已在部分中小學開展了傳統體育進體育課、傳統技藝進手工課、傳統美術進美術課、傳統音樂進音樂課的試點探索。“在試點學校,我們把非遺項目與學生美育教育、課后服務、社團活動相結合,定期開展非遺研學、非遺制作、非遺講解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中受熏陶、受教育。”
記者了解到,在楊陵區揉谷鎮中心小學,學校鄉村學校少年宮根據收集的木偶戲曲譜,邀請非遺傳承人、秦腔名家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校實際,編創了《揉谷中心小學木偶戲曲譜》《揉谷中心小學秦腔曲譜》兩本校本教材,不僅適用于學校社團教學,還被推廣為學校高年級的通用教材。
“這也是我們‘非遺進校園’工作中的一環,我們鼓勵各中小學校對內挖掘校內資源、對外聘請非遺傳承人,將本地的非遺項目編成校本教材,豐富學生美術課、勞動課、音樂課內容。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各地非遺校本教材已有近百種。”省文化和旅游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陜西地方戲曲》高中一、二年級教材已獲省教育廳審批通過,正在積極推進中。
近日,我國春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對于推動非遺文化發展、進一步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重大,也是一劑‘強心針’。”申虹表示,接下來,將樂于看到“非遺進校園”從部分變為全部、成為常態,自己也將持續關注“非遺進校園”活動,繼續為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獻計出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