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柞水縣深入探索綠色生態發展新思路,不斷拓展“兩山”轉化路徑,因地制宜壯大“生態經濟”,積極推進經濟綠色轉型發展,讓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書寫了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答卷”。
柞水縣利用良好自然生態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制定發布柞水木耳地方標準3個,建成柞水木耳信息化平臺,形成“柞水木耳+”子母品牌戰略;簽約木耳產業項目63個、總投資44.5億元,“柞水木耳”產業實現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年銷售額2.7億元。依托秦嶺藥寶優勢發展醫藥健康產業,實施“秦嶺中藥庫”示范工程和系列中藥材基地建設,推進柞水中藥材規模化種植、標準化加工、科學化管理、品牌化發展;積極發展康養產業,先后開發觀光康養產品28個,建成康體、健身、理療等康養項目46個,打造特色康養美食名店26家、中醫館12家,康養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0%以上。同時,大力發展文旅產業,不斷挖掘整理柞水孝義文化、漁鼓文化和紅色文化,7家民宿先后獲評精品民宿、特色民宿。
柞水縣加強生態文化品牌創建,健全“區域公用品牌+特色產業品牌+企業專屬品牌”的品牌體系,持續辦好秦嶺生態旅游節、杜鵑花節等系列活動,做到“季季有節慶,月月有活動”,生態文旅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深挖柞水文化生態內涵,突出“厚德陜西·善行商洛·孝義柞水”主題,用文化提神、用環境筑基,將“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與小城鎮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等緊密結合起來,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生產生活習慣。
柞水縣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科學劃定國土空間“三區三線”,全面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縱深推進秦嶺“五亂”問題整治,深入推進治污攻堅;探索建立農村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實施全縣垃圾“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運作模式和管理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嚴格執行柞水縣生態環境損害聯席制度,建立礦山保護與治理聯系制度,生態環境制度不斷健全。引導金融機構定制綠色信貸產品,對節能減排企業貸款給予1%—2.5%貼息支持,并逐年提高比例。健全碳排放權、用能權、水權等交易機制,培育多元化生態產品供給主體,著力提升產權交易市場份額。積極申報“百萬畝綠色碳庫”示范基地項目,爭取在柞水設立秦嶺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力爭到2025年碳排放交易額突破600萬元。(商洛日報)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