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記者獲悉,西安法院積極踐行司法為民宗旨,采取入戶開庭、現場調解等措施,將法庭“開”到百姓家。通過打通司法為民“最后一公里”,實現人民法院司法便民“零距離”。
鄠邑區法院:法官到當事人家門口開庭
“我眼睛受了傷,看東西模糊得很,實在是不方便去法院,你們到家門口來開庭,真不知道咋感謝哩!”當事人激動地說。近日,鄠邑區法院綜合審判庭受理了一起合同糾紛。
原告經營出租車,2021年9月初,被告擔任原告出租車司機,2021年10月下旬經結算被告欠原告部分出租車臺班費未支付,原告多次催要未果,故訴至法院。
接到案件后,承辦法官了解到被告因眼睛受傷,視力模糊,不便前往法院參加訴訟。為減輕當事人訴累,法官與雙方當事人溝通后,決定將庭審地點設在被告所在的村委會廣場,并邀請村委會成員參與庭審。
在聲聲蟬鳴中,庭審開始了。承辦法官有序組織原、被告進行陳述、答辯,并就案件事實進行法庭調查,在一旁聽的群眾也認真專注……庭審中,法官發現該案事實清楚、標的不大,有調解的可能性。遂聯合村委會成員展開調解,一邊向被告釋法明理,耐心普及相關法律法規,希望他能積極履行償還義務;一邊與原告商議,雙方對于欠款事實均無爭議,但被告目前情況特殊,希望能體諒被告的難處,給其適當時間籌集借款。
最終雙方都做出了讓步,就還款方式、還款日期等內容達成一致意見,被告先行支付部分欠款,并承諾等病情好些就盡快償還剩余欠款。
“這樣的開庭方式非常好,不用我們跑到法院去,在家門口就解決了問題,對于那些行動不便的人來說,實在是太方便了!”旁聽村民李某說道。
臨潼區法院:客廳變“法庭” 家中解糾紛
近日,臨潼區法院審理了一起借款合同糾紛案件。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庭審地點開在被告家客廳。
2020年10月,被告因擴大經營、購買設備需要資金周轉,與原告某銀行簽訂借款合同,向原告借款20萬元,借款期限24個月。此后,被告身患重病,收入銳減,致借款未能按期足額清償,故原告訴至法院,要求被告償還剩余借款本金36249.1元及利息、罰息等。
案件辦理之初,承辦法官通過電話、郵寄等方式都未能與被告取得聯系,后多次上門終于見到被告。被告向法官告知自己周一至周四均要在醫院進行治療,只有周五才能回到家,并且受病情影響自己現在行動不便,不能到庭參加訴訟。
考慮到被告這一實際情況,法官建議將法庭設在被告家,原、被告雙方表示同意。日前,被告家客廳變為“臨時”法庭,被告女兒全程陪伴其父并參與案件旁聽。庭審順利進行,雙方達成初步調解方案。
臨潼區法院高度重視保障特殊群體當事人參加訴訟的權利,法院將繼續采取入戶開庭、現場調解、巡回審理等多種方式,積極深入推動訴源治理工作,真正暢通司法為民的“最后一公里”,不斷彰顯司法溫情,傳遞司法溫度。(記者 劉曉云)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