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萬山紅遍。
旬陽市紅軍鎮是革命老區鎮,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二十五軍74師轉戰于此,播撒下革命火種,留下了廣為傳唱的“紅軍老祖”的故事,紅軍精神薪火相承,紅色情懷一脈相傳。
革命的沃土、紅色的搖籃……這些寶貴的紅色基因,是歷史的積淀,也是潛藏的巨大力量。
近年來,紅軍鎮以“黨旗紅、生態優、產業強、農民富、鄉風好”為總體目標,結合自身優勢,創新工作思路,細化舉措、務實推進,聚力“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紅色文化旅游名鎮、市域社會治理名鎮、綠色生態名鎮、幸福安康名鎮”五個名鎮建設,走出了一條具有“紅軍”特色的新路子。
深挖文化底蘊,繪就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新藍圖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紅軍鎮憑借豐富的物產資源,于2020年12月28日成功獲批陜西省歷史文化名鎮。
汞銻儲量居亞洲之首,成為馳名中外的“中國汞都”,秦陵地宮旬陽水銀埋藏千年神秘,旬陽雞血石尊享“國石”美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大量的歷史古建筑,飛檐翹角的張家花房、孫家大院等清代民居建構精美,石人、石馬、石鼓奇石嶙峋,娘娘洞神秘莫測,洞內形態各異的鐘乳石琳瑯滿目、絢麗多姿,石筍、石幔、石帷、石瀑布等形態各異、美不勝收。
近年來,紅軍鎮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對瀕危損毀文物進行搶救性保護,對重點文物進行預防性、主動性保護。采取“以獎代補”方式,與各村(社區)文保員簽訂《日常養護管理協議書》,落實好專人保護,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紅軍鎮規范建設鎮村“兩館”,積極組織開展節日文體和群眾文化活動,文化自樂班、農家大院作用充分發揮;對鎮內重要文物落實專人監管;同時,爭取項目資金150萬余元維修保護鎮內明清古居6處等。
在做好保護的同時加大開發力度,實現文物保護、傳承、利用的有機統一,保留并延續原生態的生活氣息、風土人情、傳統習俗,保護和修繕古村落、老建筑等;加快推進紅色教育綜合館陳展和原有展館的“提質工程”;按照多規合一要求,啟動編制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讓人們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凝聚民族精神力量。
賡續紅色基因,擘畫紅色文化旅游名鎮新未來
紅軍紀念館先后被命名為“國家級國防教育示范基地”“陜西省廉政教育基地”“全省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點”,是陜南首屈一指的紅色旅游勝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七一”前后,紅軍鎮“紅色旅游”再升溫,游客紛至沓來,重溫紅色歷史遺跡,接收紅色文化洗禮。紅軍村黨史展覽館迎來客流高峰,以故事性、趣味性的講解和互動式、沉浸式體驗吸引了大批游客。
紅色文化是鐫刻在紅軍鎮的永恒底色。近年來,紅軍鎮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優勢,有效整合紅色資源,組織廣大黨員干部開展黨史現場教學,不斷強化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黨性實踐教育。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接待省內外黨員干部群眾接受教育20萬余人次,成為陜南名副其實的信仰之基、精神之都。
抽調業務骨干組建“學黨史 頌黨恩”紅色動力宣講隊,通過“小院講堂”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廣大群眾講解黨的知識,讓黨史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截至目前,紅軍鎮開展理論宣講16次,受眾1800余人。
安康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市委黨校專家、學者等30余人齊聚紅軍鎮深挖紅軍鎮精神內涵,講好紅軍故事,共同商討謀劃紅軍的未來;圍繞“紅軍老祖”的故事,與省黨史辦、省委黨校共同開發精品紅色教育課件2個;持續開展“紅軍精神”大學習、大討論活動。
紅軍鎮立足紅色自然稟賦,以奮力創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為目標,加強對紅軍紀念館的管理;購置多媒體教學設備,對紅軍精神大講堂進行改造提升;修建旅游接待中心,完善游客觀光體驗;培育發展“歸雁經濟”,成功簽約旅游項目8個。
把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以“農文旅”融合為思路,積極探索531模式,(即“五區三館一中心”,“五區”:紅色主線旅游區、民宿花卉觀光區、農耕文化體驗區、特色林果采摘區、家規家訓德育區。“三館”:紅軍精神紀念館、智能軍事體驗館、中核精神展覽館。“一中心”:紅色文化教育培訓中心。)打造涵蓋黨性教育、文化旅游、觀光住宿餐飲于一體的紅色小鎮,盤活鄉村旅游資源,帶動當地居民持 續共享旅游發展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持續開辦紅軍精神大講堂,紅色直播間每周二、周五、周天18時30分進行直播,講述紅軍故事,將紅色文化相關影像資料、有聲讀物、廣播等,通過‘實境課堂+云端直播’的形式,打造紅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網上展廳、黨史學習教育網上展廳,活化再現歷史場景,讓紅色資源被更多群眾尊崇和向往。”旬陽市委常委、紅軍鎮黨委書記強文博如是說。
青山常在,老區不老。紅軍鎮將在“紅色+”上做足文章,奮力打造紅綠相映、多彩融合、文化多元的紅色旅游勝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紅軍老區激蕩起全面崛起的磅礴力量!
構筑治理屏障,開啟市域社會治理名鎮新格局
以自治“激發活力”,以法治“定分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近年來,紅軍鎮打出“三治融合”組合拳,以“一約兩會”為重點,逐步探索出一條創新優化基層治理、構建基層善治新格局的道路。連續取得十一年零非訪優異成績,2020年、2021年,安康市委、市政府分別授予紅軍鎮“安康市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先進鎮”和“平安建設示范鎮”榮譽稱號。
深耕“小網格”,守護“大平安”。紅軍鎮堅持“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在旬陽市率先完成鎮村綜治中心規范化、標準化建設,達到“五室”齊全;選聘“321”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員143名、綜治網格員72名,手持終端手機全部配發到位、公共區域攝像頭布置安裝全面落實,實現了鎮村“網格化”管理。專職網格員每天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走訪,提供便民服務、協調處理矛盾糾紛、排查治安情況;為擰緊每一顆平安“螺絲釘”,紅軍鎮推進領導干部進村社、入網格常態化,加強黨員聯戶機制,充分發揮網格員作用,織密守護群眾平安“一張網”。
持續開展“七五”普法,開展民法典“六進”活動,強化法治保障;深入推進“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方位構筑起了“藍色”的社會治理屏障。此外,紅軍鎮還深入開展交通安全大會戰、掃黑除惡、消防隱患大整治等專項行動,不斷提升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作,需要通過創新治理來構建長效機制,從而不斷鞏固社會治理建設成果。近年來,紅軍鎮不斷深化基層治理平臺,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以更高的效率實現了鎮容鎮貌秩序、鄉村全域整治等問題及時辦結,推動社會管理從粗放轉向精確、從開環轉向閉環、從靜態轉向動態,進一步擦亮了紅軍鎮平安底色。”紅軍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秉承綠色理念,實現綠色生態名鎮新跨越
仲夏時節,走進紅軍鎮,處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廟灣村山巒青翠,現代化標準茶園金周茶園便矗立于這青山綠水之間。
在4月采茶關鍵期,漫山遍野的茶樹抽芽吐綠,香氣撲鼻,在滿眼青綠間,茶農們身挎茶簍穿梭于茶樹之間,不一會兒,就采了滿滿一筐。
“今年是一個試生產的階段,預計生產1500斤左右。近期打算把這邊的老院道改造一下,打造成旅游觀光路,配備上電動四輪車,搞茶旅融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金周茶園負責人馮遠江表示。
守護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紅軍鎮牢固樹立“茶旅融合”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思路,將茶葉生產、茶葉加工和休閑旅游為一體。靈活運用村企合作機制,實現集體、村民、企業利益共享、互利共贏。下一步,將以茶為媒,將休閑度假、避暑養生、茶旅文化相結合,全力做好“茶文章”,全面推進“一二三產融合,茶旅文康融合”,探索走出一條“因茶興業,因茶致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為建設好“綠色生態名鎮”,紅軍鎮夯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網格化”環境監管,推動生態保護常態化和規范化,開展村莊院落環境衛生集中清理,著力整治亂搭亂建、閑置物亂堆亂放、廁所糞污直排、臟亂差、秸稈和枯枝落葉焚燒等問題;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環評率達100%,轄區礦山無棄渣亂堆亂放現象,無負面輿情報道,生態保護良好,未發生破壞林地和天然火災事件。據統計,目前已整治臟亂差戶121戶,清理亂搭亂建14處,清理閑置物138處,清理河道57次,清理道路87次,清理衛生死角113處。
“綠色是造福人民的顏色,我們將繼續學好用好‘兩山論’,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斷提升綠水青山‘顏值’,開掘金山銀山‘價值’,讓紅軍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紅軍鎮鎮長黎大軍表示。
增福祉暖民心,展現幸福安康名鎮新風采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枝葉總關情。紅軍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群眾的急難愁盼,統籌整合資源,堅持以共享引領,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加大醫療、教育等配套投入,在食品安全、社會治理等方面不斷創新治理,做實民生實事,全面構建共享格局。
初步形成以“勞務、畜牧、林果、魔芋”為主的農業產業布局,培育提升現代農業園區2個,帶動就業200余人,新建社區工廠2個,帶動就業150余人。2021年全鎮完成糧食播種29024畝,糧食總產量7431噸,8個村(社區)集體經濟利潤達3萬元以上;截至2022年6月底,紅軍鎮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435戶819人,特困供養人員256人,高齡保健生活補貼1024人,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453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279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836人,已繳費人數為5492人,繳費率達94.11%。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人民安居樂業,黨的好政策一項不漏地落到了群眾心坎上。
紅軍鎮黨委政府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刷新幸福感,日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潮涌催人進,風正好揚帆。紅軍鎮正乘著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發展的東風,以昂揚的姿態,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散發著無窮的活力與魅力,奮力譜寫“五個名鎮”建設新篇章。(通訊員 張震)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