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戲曲活化石”的秦腔,正在梨園之都西安,因新鮮血液的活力涌入,迸發出薪火相傳的傳承力量。4月15日,伴隨西安演藝集團秦腔青年實驗劇團揭牌成立儀式在易俗大劇院舉行,117名實驗團“秦腔生力軍” 正式亮相登臺,用精彩折子戲《雁蕩山》向觀眾匯報,令所有人目睹秦腔藝術在西安賡續傳承的動人姿態,也見證著過去5年,在曲江新區和我市推進秦腔藝術發展的有力舉措下,于光陰和汗水中成就的“秦腔小荷已露尖尖角”。
亮相:青春的身影背后是秦腔的希望
一招一式,一絲不茍,唱念做打,精彩嫻熟。當日舉行的西安演藝集團秦腔青年實驗劇團揭牌成立儀式,是古城的秦腔盛事,更是一場讓人驚艷的秦腔盛宴——揭牌儀式上,屈巧哲、王新倉、李淑芳、譚建勛、竇鳳琴、李東橋等六位國內著名秦腔藝術家、梅花獎演員被聘為新團藝術指導,欣然獻唱。
當身份從“學員”正式變成“演員”,青年演員們的演繹引得臺下叫好聲一片。和“新苗”們同臺,不管是陜西本土名家王新倉、李淑芳、譚建勛、李東橋,還是遠道而來的竇鳳琴、屈巧哲,都奉獻了自己的拿手唱段。
舞臺下,年過八旬的老戲迷賈永賢在兒子的陪伴下專程趕來看戲,當演員謝幕時,老人的眼眶里有淚水,“看到這群娃娃的演出,我激動!秦腔后繼有人,他們這些年輕人,就是秦腔的希望。”
呵護:秦腔“幼苗”在西安成長有底氣
秦腔藝術是陜西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市的“文藝航母”,西安演藝集團此前下屬的9個文藝院團中,有3個秦腔團,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始終存在著秦腔人才儲備不足、演員青黃不接的問題。
為解決后備人才問題,在西安市和曲江新區的大力支持下,一個全新的“秦腔委培班”于2017年在曲江新區應運而生,對經過層層遴選的117名孩子進行秦腔訓練,各項費用全免。5年過去了,當初一個個稚嫩的身影,成為舞臺上有模有樣的青年演員,現已排出《白蛇傳》《楊門女將》《雁蕩山》三部劇目,《美猴王》《紅樓夢》也即將排出。為安排好他們的就業,進一步培育和歷練秦腔新人,曲江新區管委會決定成立西安演藝集團秦腔青年實驗劇團,由西安演藝集團直屬管理。國家一級導演、原三意社總經理何紅星為團長,梅花獎演員張濤為副團長,并在導演、樂隊和演員層面做好保障。
西安演藝集團董事長寇雅玲表示,西安演藝集團秦腔青年實驗劇團的揭牌成立,不僅僅標志一個新團的誕生,更是西安市和曲江新區推進秦腔藝術“幼苗”工程的有力舉措,意味著西演秦腔藝術人才培養工作邁入了新的階段,標志著秦腔藝術在三秦大地的傳承發展獲得了新的動力引擎。
傳承:新一代秦腔“追夢人”帶來新風
記者了解到,為了讓“秦腔幼苗”更好地成為秦腔藝術的“追夢人”,西安演藝集團除了特別邀請6位名家作為藝術指導,更組建了一支傳幫帶的“實力老師隊伍”,其中有多位國家一級和二級演員、導演。
作為117名學員的戲曲學科教師,國家二級導演王國權說:“為了讓這群孩子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我們用‘以戲促功、以功帶戲’的方式去鍛煉他們,孩子們在一部部戲的‘打磨’下,磨煉了意志,鍛煉了品格,提高了技藝,逐漸成長為真正的秦腔藝術‘傳承人’。”
西安演藝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雍濤表示:“這些年來,我們看到這117名孩子,在學習中不斷地挑戰自己、提升自己,如今已然成長為一群功底扎實、業務能力過關的新一代秦腔戲曲人才。希望他們的登臺能夠給秦腔界帶來一股新風,促進秦腔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記者 孫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