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為數不多的百年劇社之一,在世紀長河中創排與傳唱大量經典——在秦腔乃至整個中國戲劇領域,西安三意社獨樹一幟,為中國戲劇藝術的發展與傳承作出了巨大貢獻。10月14日,西安三意社歷史源流及未來發展研討會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行,來自多領域專家學者解讀三意社傳承“密碼”,聚焦、把脈百年劇社的新時代煥彩方式,為激發秦腔藝術發展新活力,推動秦腔藝術的高質量發展獻言獻策。
走過世紀長河
百年劇社始終“為人民而唱”
當日研討會由國家一級演員、陜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徐松林主持,陜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會長韓懷仁、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副館長李一鳴、陜西秦腔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宮葉英等諸多秦腔領域學界權威、藝術“大咖”參加。
“回望三意社百余年歷史,每一個三意社人都蕩氣回腸、心存感恩。”研討會現場,三意社現任“掌門人”侯紅琴深情回顧了三意社發展歷程、戲劇先輩們披荊斬棘的創業精神,以及新時代舞臺上煥發出的全新活力。
在侯紅琴的動情講述中,1895年,三意社創始人蘇長泰先生遍邀秦腔先輩名家開啟的百年三意社華彩亮相之景再度鮮活;蘇長泰、蘇哲民、蘇育民、蘇蕊娥、周輔國、王輔生、姚裕國、肖玉玲等三意社名家名角的身影浮現眾人眼前;三意社不僅有常演不衰的《火焰駒》《趙氏孤兒》《五典坡》《狀元媒》等經典之作,新中國成立后,劇社更在西安率先演出了《白毛女》《羅漢錢》《小女婿》等革命現代戲;1952年,時任社長蘇育民以秦腔折子戲《打柴勸弟》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獲表演一等獎;1953年,該社部分演員還參加陜西省慰問團赴朝鮮慰問過中國人民志愿軍……
“在世紀長河中,三意社從一個民間班社發展成為享譽西北五省區的國有院團,擁有了更加廣闊的舞臺。但這座劇社,始終不變的是為人民而唱的宗旨,一代代藝術家為秦腔藝術事業奉獻了一生,一代代戲迷群眾對三意社的戲如癡如醉、熱愛追捧。作為新時代秦腔人,我們更加深感重任在肩。”侯紅琴說。
藝術成就斐然
守正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強悍張揚,浩然正氣的秦腔,有著深刻的地域風貌和悠遠的歷史傳承。在全國諸多秦腔劇社中,西安三意社以“慷慨激昂”“響遏行云”的藝術風格,在眾多秦腔愛好者心中留下獨特韻音。
研討會上,陜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秦研會智庫成員楊振波從資深戲迷角度,回憶了自己從年輕到年老,在三意社看戲時種種有滋有味的經歷。八旬高齡的國家一級作曲家、陜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藝術顧問李國威以自己的親身工作經歷,道出了三意社許多逸聞趣事,介紹了近年來三意社經常演出的劇目特點。陜西師范大學陳答才教授以嚴謹的態度和大量史料,解讀三意社的藝術風骨,認為三意社在藝術風格上以“慷慨激昂”為突出特點而頗負盛名,始終堅持文藝服務大眾的創作演出方針,近年來為提振和擴大秦腔藝術的影響力,建樹非凡。陜西師范大學秦腔協會會長崔創認為三意社的創作音樂堅守大秦正聲,讓打擊樂更合秦人剛猛之意;緊扣劇情作曲配器,讓音樂更合人物塑造;引入交響樂伴奏,讓秦音秦韻更具時代意義,“希望未來的三意社能一如既往,守正不泥古、創新不離宗,恪守本色、突出特色,弘揚傳統,彰顯個性”。
獻言“把脈”
希望更多秦腔藝術家能走進校園
2025年,西安三意社將迎來“130歲生日”,如何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讓秦腔藝術常演常新?
研討會上,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小俠介紹了學院自2021年開設秦腔選修課以來自己的發現,“我從秦腔教學中看到了青年學子對優秀傳統文化充滿熱愛,部分同學還積極開展以秦腔為題的社會實踐調研,希望更多秦腔藝術家能夠走進校園,用一線演出和自身經歷,帶動年輕人對秦腔藝術的更多熱愛”。
著名碗碗腔表演藝術家、陜西省秦腔藝術研究會藝術顧問溫喜愛認為,藝術的載體是人,希望青年藝術家們能深入學習和探索戲曲中的學術問題,早日成長為領域大家。西安三意社創始人蘇長泰先生曾孫蘇嶸,作為媒體從業者,從秦腔藝術的傳播角度提出建議:“秦腔藝術呈現,需要建立更多新媒體傳播舞臺。”
記者還了解到,為迎接三意社130周年社慶,目前《西安三意社口述史》項目已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之中。可以期待,百年劇社中的秦音秦韻,將在新時代西安秦腔人的努力下,更加廣闊而悠揚。(記者 孫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