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嘗嘗西瓜、黃瓜、西紅柿”。
在阿里地區科技局院內的蔬菜實驗大棚里,記者看到了一排排長勢喜人的瓜果蔬菜,棚內氧氣、光照充足,溫度適中。
現場多名陜西援藏干部和技術人員欣喜地摘下黃瓜、西紅柿品嘗,像一群領到糖果的孩子般興奮。“我們就是要在這里證明,阿里也能種出新鮮瓜果蔬菜”,當地一名援藏技術骨干告訴記者。
圖為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張小平現場了解大棚果蔬種植情況。
阿里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氣候干旱寒冷,冬季漫長,甚至六月也會飛雪;這里的土地貧瘠,大部分是砂石地、鹽堿地、戈壁灘,除了本地土生土長的紅柳和班公柳,其它植物很難在這里生長,因此被稱為“生命的禁區”。
由于條件惡劣,植物難以生長,阿里地區的水果蔬菜長年依靠從其它省份進口,因此果蔬的成本極高。對于阿里人來說,能吃到新鮮的果蔬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奢侈。
陜西第九批援藏工作隊技術干部、高級農藝師李增義主要負責大棚的技術指導。“我去年7月來到這里時,沒有技術人員,西紅柿黃瓜都是苗兒,管理也不到位,后來我們把大棚進行改造維修,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開展育苗等,這邊溫差大,光照足,產量也不錯,大棚種植非常好。”
圖為高級農藝師李增義。
阿里地區有句俗話叫“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一年四季風,從春刮到東”。充分說明了當地惡劣的氣候環境,在這個種一棵樹都很艱難的地方,能種出這么多瓜果蔬菜,這與陜西科技援藏工作隊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圖為陜西援藏隊員吳鵬。
“我們目前這個大棚種的有西紅柿、黃瓜、西瓜、甜瓜、辣子等,目前長勢很好,陜西科技系統先后在經費、人才專家等方面給予很大支持。今年陜西科技廳派來農業種植專家,幫助完成難題攻關。”陜西援藏工作隊員吳鵬說,“由于當地土質條件差,以前種植要從內地拉土,成本太高。我們的專家進行研究,發現把當地鹽堿地下面一部分細沙與當地羊糞進行摻拌,用水泡,然后曬干,便可以實現土肥本土化,解決當地土地不適合種菜的問題”。
就是在這樣一片貧瘠的土地上,陜西科技援藏干部通過引進現代化的技術,讓“瓜果飄香”在阿里地區成為了現實。
“為了讓阿里地區群眾吃上當地新鮮蔬菜水果,下一步我們還要針對當地實際情況,把科技成果,種植方法,大棚的保暖方法技術等,向全地區大棚進行推廣。未來,我們還要讓海拔5000米的地方也種植成功!” 吳鵬信心滿滿。(記者 劉碩 攝影 視頻 劉碩 葉建峰)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