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印
深冬時節,在榆林市子洲縣周家鹼鎮董家圪嶗村,一座座食用菌菇大棚格外顯眼。大棚內,一架架整齊排列的菌棒上,一叢叢滑子菇長勢正旺。
“一個菌棒可以采7茬菇,平均一個大棚的收益能達到2萬元。我們家承包了16個大棚,利潤非常可觀。”菇農張保國說。
大棚里菇香撲鼻,一朵朵滑子菇為當地群眾撐起一把把“致富傘”。
董家圪嶗村的這把“致富傘”來得并不容易。過去,該村投資建起了大棚,發展菌菇產業,由于管理不善,原先承包菌菇種植的企業放棄經營。2023年,周家鹼鎮引進榆林菌艦開發科技有限公司繼續發展菌菇產業,并采用“公司+家庭農場+農戶”模式,由公司向農戶提供“保姆式”種銷服務。
“具體來說,就是公司承包大棚后分包給家庭農場。農戶從公司買菌棒,待菌菇養成后賣給公司。公司經過初加工后將菌菇產品賣給下游的企業,將農戶納入到菌菇產業鏈中,讓農戶和公司結成利益共同體。”榆林菌艦開發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高華說,“一個菌棒4.2元,可以培養出三四斤菌菇,農戶收獲后以每斤2.3元的價格賣給公司,中間的差價就是農戶的純收入。”
目前,董家圪嶗村菌菇大棚基地已成為陜西最大的滑子菇集中栽培區域之一,種植部分年產值700余萬元,每戶家庭農場年收益10萬元至15萬元。
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近年來,陜西緊緊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為根本,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積極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將小農戶牢牢嵌入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為有效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陜西持續優化政策措施,培優培強經營主體,相繼印發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家庭農場培育若干措施和加快發展社會化服務的實施意見,實行差異化管理,精準化施策,并制定陜西省土地流轉管理細則,在全國率先出臺蘋果托管服務規范,堅持土地流轉型和服務帶動型兩種適度規模經營同時發力。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合作社6.7萬家、家庭農場10.7萬家,基本實現行政村、主導產業和產業農戶全覆蓋,托管服務面積5745.9萬畝次,惠及農戶258.2萬戶,實現營收43.8億元。
1月6日,記者走進西安市鄠邑區甘河街道圍棋寨村。蔬菜大棚里不時傳出歡聲笑語,七八名村民正在采摘上海青。
“我們的上海青現采現賣,全部供應給網購平臺,根本不愁賣。”鄠邑區薈豐園藝家庭農場負責人姜瑞娟說,天氣暖和的時候,她們賣的都是田里的蔬菜,現在天氣轉冷,大棚里的蔬菜又開始上市銷售了。
作為創業擔保貸款的受益者,姜瑞娟如今已是一名杰出的鄉村創業帶頭人,其家庭農場規模達68畝,主要種植庫拉索蘆薈、多肉植物等苗木花卉以及青菜、圓生菜等蔬菜,年均收益突破50萬元。更重要的是,她的農場可為周邊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季節性就業崗位30余個,帶動周邊農戶增收15萬元左右,有效拓寬了周邊農戶收入渠道。
姜瑞娟的經歷是陜西深化政銀合作、以“真金白銀”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一個縮影。我省農業農村部門對接郵儲銀行、建設銀行等金融機構,累計為3486家家庭農場貸款11.5億元,通過“新農直報”平臺和“信貸直通車”平臺分別為經營主體貸款1.43億元、擔保貸款1.5億元,有效化解融資難題。
不僅如此,陜西還多措并舉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支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實用人才、技術能手等發展成為專業大戶或家庭農場主;
通過認定備案、注冊登記等方式,鼓勵適度規模的種養大戶轉型為家庭農場;
支持興辦多元化、多類型的合作社,推動跨區域合作和同業聯合發展;
重點扶持一批實力強、成長性好、競爭優勢明顯的農業龍頭企業;
加強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提高植物保護、動物防疫等公益性服務水平,同時鼓勵發展經營性服務組織……
近年來,陜西3個縣入選首批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8個縣區創建省級家庭農場示范縣……陜西農業現代化進程持續加快。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