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被譽為“最美書店”的蔦屋書店西安邁科中心店終止營業。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人們對實體書店生存狀況的關注和思考。
蔦屋書店西安邁科中心店的關閉并非孤例。近幾年,國內多家網紅書店關門,致使相關從業者和愛書的人發出“實體書店活不下去”的哀嘆。面對這股實體書店“閉店潮”,僅僅停留在惋惜之情上遠遠不夠,應深入探討其背后的原因,思考實體書店尤其是網紅實體書店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客觀地說,實體書店的生存壓力早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極大變化。電子書、聽書等新興閱讀方式更加便捷,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同時,線上購書平臺的興起,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更加便捷的服務和更加優惠的價格。此外,公共圖書館的免費閱讀空間、二手書市場的性價比優勢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加劇了實體書店的經營困境。
面對這些挑戰,不少實體書店嘗試探索“書店+”的轉型模式。其中,書店與咖啡、文創產業的結合尤為常見。一些網紅書店不僅銷售圖書,還提供文創產品和文化服務,打造出一個集閱讀、休閑、互動于一體的綜合文化空間。然而,這種轉型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雖然書店的顏值和設計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打卡拍照,但真正購買書籍和長時間逗留閱讀的消費者不多。如何將人群流量轉化為圖書實際的銷售量,成了困擾網紅書店的共性難題。
盡管“閉店潮”給實體書店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匆忙下一個“實體書店要被淘汰”的結論似乎有些武斷。如果對實體書店的生存邏輯多一些調研分析,就可能會看到“閉店潮”也許不是終點,而是轉型的起點。事實上,人們對公共文化空間的需求始終存在,而實體書店所能提供的體驗感和附加值是線上購書無法替代的。因此,實體書店的未來并不在于規模的大小,而在于能否精準把握目標人群的需求,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以“Pageone”和“西西弗”為例,這兩家書店都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Pageone”專注于種類繁多的外文原版書,包括藝術及設計、建筑、時尚、攝影、旅游等書籍,吸引了高端、專業、文藝的讀者群體;“西西弗”面向城市大眾化的商場,秉持“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的理念,深耕暢銷書和童書,滿足了年輕人和親子家庭對消遣休閑的文化需求。
這些書店的經驗說明,實體書店的出路在于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實現人與書的精準對接。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實體書店只有精準研判發展趨勢,把握市場需求,創新業務模式,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相信在國家“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大背景下,實體書店也將迎來發展的春天。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