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佳縣人民醫院路生梅工作室,路生梅利用空余時間學習。
路生梅在救治病人(資料照片)。 采訪對象供圖
9月23日,在佳縣人民醫院路生梅工作室,路生梅正在為兒童義診。
佳縣人民醫院舊貌(資料照片)。 通訊員 任軍權攝
佳縣人民醫院綜合大樓(9月23日攝)。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 李旭佳攝
9月13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前夕,《東方紅》誕生地佳縣迎來了一個好消息。
這一天,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兒科主任醫師路生梅被授予“人民醫護工作者”國家榮譽稱號。22時起,手機里的祝福信息不斷,她一一回復,窯洞里的燈一直亮到次日凌晨2時。
“‘人民醫護工作者’責任重啊!我始終牢記自己來自人民,要永遠服務人民,方能不負人民。”80歲的路生梅堅定地說。
路生梅扎根黃土高原56年。她是路姐,是路姨,是路媽媽,是路奶奶,更是用一生兌現“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承諾的路大夫。她把青春獻給這片貧瘠卻充滿希望的土地,累計接診患者超過15萬人次,成為黃河岸邊群眾的“健康守護神”。
來自人民—
“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1968年12月8日,我一路乘火車、搭卡車,顛簸著朝佳縣走……”9月14日,在榆林市委黨校,路生梅分享她的“陜漂”故事。
路生梅講得動情,同學們聽得入神。時間穿越到1968年那個寒冷的冬天。
在一聲聲鳴笛中,24歲的北京姑娘路生梅梳著精致的小辮子,身著姑姑給她新買的藏藍色棉猴,腳踩塑料底條絨棉鞋,自信地登上西行的火車。
這趟西行,是路生梅在用行動踐行自己的承諾“服從祖國分配,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敞篷卡車在山路上蜿蜒前行,經過關中平原,駛上黃土高原,個頭矮小的路生梅蹲在一群老鄉中間凍得瑟瑟發抖。這樣艱苦的場景,她以前只在電影里見過。
“拗口的陜北話我一句也聽不懂。為了鼓勁兒,我背誦起喜歡的詩詞: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瞧著窗外越來越荒涼的景象,路生梅心里越來越沒底。
輾轉700多公里后,佳縣到了。
即使作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一下車,眼前的環境還是讓路生梅吃了一驚:自己要入職的佳縣人民醫院,竟然是墻皮脫落的幾孔破舊窯洞。
當時的陜北,群眾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生活遠比她想象得還艱苦。
沒有干凈的飲用水,她靠驢拉黃河水,用紗布過濾沉淀后喝,“講衛生”的她只好改變生活習慣。
沒有舒適的床,不會燒炕的她便蜷縮在冰冷的硬土炕上,直到老鄉發現后,才幫忙給她燒了炕。
大家都說,北京來的大夫,應該啥病都能治。為了不讓患者失望,學兒科專業的路生梅白天治病、晚上“充電”,自學了婦產科、皮膚科等科的專業知識。
有一次,路生梅到朱條溝村出診,在一戶村民家看到昏暗的窯洞內接生婆拿著臟兮兮的剪刀準備給新生兒剪臍帶時,她嚇壞了。
“快把剪刀放下!剪刀生了銹、沒消毒,娃娃會得破傷風的!”路生梅一把搶過臟兮兮的剪刀,拿起消過毒的醫療器械為新生兒斷臍。
為了防止產婦大出血,路生梅又在產婦家住了一夜,直到產婦沒有危險才離開。她也因此了解到當地新生兒破傷風事件頻發的原因。
然而,還有更多“刺眼的畫面”等著她。
因為交通不便,得了急性病的群眾在去醫院的山路上去世;醫生把婦女的尿液注入雌蛙的后腿,雌蛙幾小時后排卵便說明婦女“有喜”;當地醫生為了練習扎針技術,將自己的手臂扎滿窟窿眼……
“老師叮囑我們:你們的天職就是治病救人。不管在什么情況下,在多么艱難的情況下,你們的天職就是這樣。”這話,路生梅記了一輩子,也干了一輩子。
就這樣,她選擇留下來,成為當時榆林地區響當當的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
服務人民—
“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
20世紀60年代的佳縣,滿目荒涼。
“群眾的貧困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老鄉們對生命健康的麻木狀態也令我不可思議。”路生梅說。
一次次的出診經歷,讓路生梅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佳縣落后的醫療條件,給老鄉科普更多的衛生知識。
1969年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路生梅去十幾里外的崔家畔村,為一名患有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的孩子出診。
崎嶇不平的山路結了冰,路生梅的塑料鞋底被凍得又硬又脆,路上不知摔了多少次。害怕再摔跤,她索性半躺著從坡上滑了下去,到病人家時已成了“泥人”。
路生梅回憶:“我的新鞋變成了‘溜冰鞋’。我一邊摔跤一邊哭,但從沒想過放棄,因為病人等著我呢。”
一進屋,路生梅就發現孩子臉上全是紅色皮疹,因為心衰,臉憋得發紫。她趕緊丟下藥箱給孩子做人工呼吸,并留在窯洞中守護。3天后,孩子脫險,她才離去。
“老鄉把家里珍貴的花生、紅棗往我手里塞,還送了我一雙合腳的千層底棉布鞋。”路生梅知道,這鞋是孩子媽媽連夜為自己做的,一針一線,是老鄉對她的愛。
一次次出診,讓路生梅對“愛人民”3個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她不禁感慨:“你愛人民,人民也會愛你。”
“這里的人是最需要我的人,這個地方也就是最需要我的地方,這里不艱苦,何處艱苦?我要在這里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在窯洞里微弱的燈光下,路生梅在入黨申請書上鄭重地向黨組織寫下承諾。
為了踐行承諾,半夜里窯洞來了病人,她立馬起來看病;患兒因百日咳反復窒息,她做了40余次人工呼吸將其救活……
為了學習更多跨專業的知識,路生梅白天接診病人,晚上學習,很快成為醫院的“多面手”,她的好名聲也在黃河兩岸傳開,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山西患者坐著小船過來,周邊患者坐著驢拉車來,遠方的患者打來電話……
56年來,路生梅成為群眾口中和心中“不花錢治小病”“花小錢治大病”的好大夫。
“在佳縣,我創辦了第一個獨立兒科,成功創建二級甲等醫院和愛嬰醫院,普及了新法接生,培養了50多名專業兒科醫生、兒科護士……”路生梅句句鏗鏘有力、字字擲地有聲,“我是祖國培養的醫生,祖國讓我到哪兒去,我就到哪兒去。”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歌曲《紅梅贊》歌頌了江姐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也感動著“人民醫護工作者”路生梅。
“老一輩的革命精神要一直傳承下去。我要去追尋光,靠近光,成為光,散發光。”遇到困難時,路生梅總會用一首詩勉勵自己: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老鄉們喜歡把路生梅比作“拴著線的風箏”,只要老鄉一拉線,路生梅很快便來到病人面前。她說:“我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我怕病人有什么急事。”
不負人民—
“我是中國醫生”
路生梅和佳縣人民醫院護士長魏雄美很有緣分——38年前,路生梅是醫生,魏雄美是患兒;15年前,路生梅是醫生,魏雄美成為護士。
38年前,只有11個月大的魏雄美突患急性胃腸炎且嚴重脫水,母親攔了一輛拖拉機,輾轉20多公里將她帶到路生梅面前。
“沒有路大夫就沒有我!”從小,魏雄美心里便埋下一顆學醫的種子。后來,她如愿進入佳縣人民醫院,和路生梅成為“一個戰壕里的戰友”。
路生梅走到哪兒,魏雄美就跟到哪兒。在路生梅身上,魏雄美看到了什么是醫者仁心,也見證了路生梅生命不息、服務不止的莊嚴承諾。
“路大夫視病人如親人的態度和無怨無悔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她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魏雄美心中,80歲的路生梅更像活潑的“80后”。
路生梅變成群眾口中的路姐、路姨、路媽媽、路奶奶……
“如今,我們醫院有了救護車,一批批醫務人員也成長起來了。”看著醫院的點滴變化,路生梅心里越來越踏實。
50多年前和路生梅一同被分配到邊遠地區的163名畢業生,留在分配地沒有調動工作的,如今只剩她一人。
1981年,路生梅第一次回到闊別十幾年的北京。“小梅,你回來吧,別在那兒受罪了。”家人希望路生梅離開荒涼貧瘠的佳縣。
路生梅拒絕了,她的“拒絕”不止一次——1981年和1983年,她被選派到北京、西安等地進修,因成績優異有了調離的機會。
“我想走,但我不能走。佳縣還需要我,佳縣人民需要我。”路生梅說,“北京給了我教育,佳縣給了我事業,與其說我服務了佳縣人民,不如說佳縣人民成就了我。”
1999年,路生梅退休了,因為沒有兌現“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諾言,她選擇繼續留下來。2018年12月,她實現了諾言,但依然選擇留下來。
“我老師98歲了依然坐診,每天站著迎送每一位病人。我還不到80歲,為啥不能繼續為人民服務?”路生梅說。為方便患者就診,2019年,佳縣人民醫院為路生梅開設了診室,她每周一、三、五上午義診。
路生梅不坐診的時候,群眾便到她住的窯洞里看病。她家的大門總是敞開著。
2020年,疫情來勢洶洶,路生梅毅然向她所在黨支部遞交了一份手寫的“請戰書”。她說:“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給患者,因為我是中國醫生。”短短幾行字,鏗鏘豪邁。她還組建了“老年人志愿服務隊”,積極開展各項志愿服務活動。
退休了為啥還讓自己這么忙?“我的愛人高正勝感染了我。他善良、淳樸,教會我要有大愛,要愛人民。”路生梅的愛人曾是佳縣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在她來佳縣的第3年,兩個人成了家。2007年,高正勝因病離世。路生梅開展志愿活動,是想把丈夫的愛延續下去。
路生梅獲得過很多榮譽——中國好醫生、全國誠信之星、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但她說:我就是一名普通的醫生。
“寶寶,你看這是啥!”9月23日11時,在佳縣人民醫院路生梅工作室,路生梅拿著自制的紫色小熊逗兒童患者,清脆的笑聲似一縷溫暖的陽光,驅散了病房里的陰霾。
黃河,奔騰不息,雄渾壯闊。
路生梅如同黃河水一般,執著地流淌在這片黃土地上,為當地群眾送去健康與希望。路生梅說:“‘人民醫護工作者’的工作重點是人民。我來自人民,要服務人民,更要不負人民。”(記者 李旭佳)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