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資料照片)。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供圖
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上,鑄有銘文“宅茲中國”,留下“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歲月變遷,文脈延續。“中國”一詞早已突破地理概念,寄托著中華兒女的身份認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省寶雞市考察,參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南依巍巍秦嶺、北望滔滔渭水,坐落于中華石鼓園內。國寶何尊就收藏于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青銅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要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更好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熱愛。
用心呵護文化瑰寶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寧亞瑩永遠忘不了當時的情景:9月10日14時許,習近平總書記進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展廳,她在這里向總書記介紹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基本情況。
“總書記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寧亞瑩說,“總書記參觀了‘青銅器之鄉’‘宅茲中國’‘周禮之邦’‘秦肇之路’4個單元。”
青銅器何尊,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尊內底鑄銘文中“宅茲中國”4字,是“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
“總書記十分關注何尊里的銘文。”寧亞瑩說,銘文是館藏青銅器的重要特征。
“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寧亞瑩說,“當前,我們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不斷加強青銅器保護、研究和利用。”
經過千年的埋藏,許多青銅器出土時存在不同程度的銹蝕、變形、開裂、破碎等情形。
“目前,我們和西北大學合作開展青銅器保護修復項目,對館藏38件2級及以下病害較為嚴重的青銅文物進行保護修復。”寧亞瑩說。
做好青銅器保護要從源頭做起,青銅器發掘就是那個源頭。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王顥是一位考古“老兵”,從事考古工作27年來,經手大大小小的青銅器上千件。目前,王顥負責寶雞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足跡遍及山野田間,用心尋找著歷史的記憶。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把文物保護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文物普查、發掘等各個環節加強對文物的有效保護,力求保留文物更多的信息。”王顥說。
“我們將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把總書記的要求落實到工作中,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讓更多人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雞市文物局局長劉宏斌說。
深挖文物多重價值
眼前,這只穿越數千年,被稱為“青銅史書”的逨盤,其銘文依然清晰可辨。銘文中,單氏家族的“工作日志”第一次印證了《史記》中西周諸王世系的順序。
“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的銘文最長的銅盤,內底鑄銘文372字,記述了單氏家族8代輔佐西周12位天子征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講解員滕曉華說,習近平總書記在逨盤前駐足良久。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院長翟慧萍介紹,青銅器文物能夠還原當時的社會面貌,展示當時的科技水平,為進一步探索文明起源與發展提供歷史研究資料。
“總書記指出,我國青銅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在青銅器研究上,我們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深入研究,并與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共享研究成果,推動學科發展。”翟慧萍說。
近年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設研學課程,積極推動相關活動進學校、進社區,打造IP形象“青青”“銅銅”,增強導覽、展陳、講解、文創的科技性、藝術性和趣味性,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
“總書記指出,更好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熱愛。我們將通過開發特色課程、舉辦專題展覽、打造新穎的文創產品等方式,不斷推廣寶雞青銅器文化。”寧亞瑩說。
在寶雞市,有不少青銅器復仿制技藝傳承人,于安君就是其中一位。他使用如今少見的“陶范法”,能實現對簡單器物的復仿制。
今年暑期,在岐山青銅器復仿制技藝傳習所,不少中小學生當起了“小工匠”,運用“陶范法”仿制古錢幣。在于安君的指導下,不到一小時,孩子們就拿到了“錢幣”。
“作為寶雞青銅器復仿制行業的一員,我要發揚工匠精神,深入研究學習,不斷精進技藝,并通過開辦傳習所的方式做好傳承,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寶雞青銅器之美。”于安君說。
創新推動文物“活化”
“這是1992年出土于寶雞市益門二號秦人墓葬的金柄鐵劍。總書記在金柄鐵劍前駐足許久。”滕曉華說。
“這件文物表明,春秋時期,秦國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冶煉金屬工藝。春秋時期,鐵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劉宏斌說。
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是重要的時代課題。
“做好青銅器的宣傳,是文物‘活化’的有效舉措之一,能使文物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增強與大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的互動。”寧亞瑩說。
前不久,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何尊”酒杯、饕餮紋茶具、寶博君IP形象系列產品等40余件文創產品在第十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圈粉”。許多國寶正通過數字化、文創等形式變得時尚起來,煥發新的生機。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一直很‘火’。我在寶雞上大學的時候,曾來這里當志愿者講解員,學到了很多課本之外的知識。這段經歷改變了我的就業方向。現在,我成為一名文物工作者,每天和文物打交道,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法門寺博物館宣傳教育科副科長馬釗說。
一座座博物館蘊藏著中華文明的綿長文脈。早在2022年,寶雞市就明確提出要利用“互聯網+文物”、大數據、3D建模、VR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與融媒體、數字文化企業的合作,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播體系,同時,加強“流動博物館”建設,開展博物館“六進”活動,使博物館進一步融入公眾生活。
“寶雞青銅器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今年春晚吉祥物‘龍辰辰’剛發布的時候我就覺得眼熟,原來,‘龍辰辰’的部分設計靈感源于我們寶雞出土的國寶何尊。”寶雞市民高露莎說。
國寶何尊先后亮相央視《國家寶藏》《中國國寶大會》《中國考古大會》等節目,向人們展示“何以中國”。
不只是何尊,逨盤、秦公镈等國寶也多次前往外地“出差”。近年來,寶雞市不斷創新文物保護利用方式,積極推動本地展覽和文物“走出去”,依托大批出土文物,在國家博物館等博物館舉辦了一系列專題展覽,讓更多人通過寶雞之“寶”,品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的深情、對民生的關切,讓我們深感溫暖、備受鼓舞、倍增動力。我們一定要把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學深悟透,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起來,做好文物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的大文章,筑牢‘三屏兩水一平原’的生態基底,打造產業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涵養‘周源秦根、山水美城’的城市底蘊,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更大努力加快寶雞關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寶雞市委書記楊廣亭說。(記者 劉坤 李靜茹 仵永杰)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