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地區,地處祖國西南邊陲。30年來,陜西300多個援藏項目在雪域高原“開花結果”,陜西智慧在阿里“落地生花”。“到阿里去!到高原群眾需要的地方去!”這是一批批陜西省援藏工作隊隊員內心深處的堅定吶喊。
王福堂是陜西省第九批、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隊員。初到阿里地區,王福堂對阿里地區7個縣進行廣泛調研。當地群眾的一句話讓他久久不能釋懷:“現在我們不愁吃穿,只缺草。我們想讓自己的好朋友也能吃飽。”
“在牧民眼中,牛羊就是他們的好朋友。”王福堂解釋道。
阿里地區海拔高、氣候惡劣。“一年分兩季,冬季和‘大約在冬季’。經過測算,平均約90畝天然草場才能承載1只羊。”王福堂說,人工種草勢在必行。
根據以往援藏工作隊的探索,紫花苜蓿、燕麥等在阿里地區生長狀況良好。2023年5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的幫助下,工作隊運回可種植3畝地的聚合草種子,開始在阿里地區札達縣底雅鄉魯巴村試種,嘗試改變草種結構。當年,聚合草發芽率接近98%。
今年4月,聚合草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氣溫下依舊正常發芽,并長到六七十厘米高,最大單株可產鮮草1.5公斤多,預估畝產鮮草約10噸。
目前,相關企業已與札達縣魯巴村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簽訂牧草種植幫扶協議,捐贈10萬元支持合作社草業發展,建立共贏合作模式。
畜牧業發展也是陜西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隊員孔建關注的重點。“作為科技工作者,要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科技支撐,讓陜西智慧在阿里‘落地生花’。”孔建說。
野血牦牛是阿里地區改則縣重要產業之一,但當地牦牛產品開發一直停留在初級階段。在第九批援藏工作隊工作的基礎上,孔建持續對接陜西相關專家,為當地牦牛產品尋求“科技出路”。
經過兩年的試驗研究,西北工業大學生命科學院承擔的阿里地區野血牦牛血精深加工技術與功能開發項目,目前已試制出抗疲勞功能食品3款,為牦牛產品提質增效開辟新路徑。
幫助阿里地區招才引智是孔建一直在做的工作。6月,孔建促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草業與草原學院和阿里地區簽約合作,在阿里建立專家工作站,長期開展草種資源收集鑒定、本土草種開發利用、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地修復等方面研究,探索系統解決牛羊缺草、草畜平衡、生態修復問題。
“措卓家有2頭牦牛、1頭奶牛,長期的牧草短缺讓牛吃不飽肚子,瘦骨嶙峋。”陜西省第八批、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隊員胡陽說。
讓阿里地區群眾享受產業建設成果、擺脫困苦生活,是援藏工作隊隊員的共同心愿。
胡陽和工作隊隊員多次赴陜西林業集團考察調研,經過多番溝通協調,促成阿里地區行署和陜西林業集團簽訂總額5.5億元的《現代化農牧循環產業投資項目招商引資框架協議》,設立現代牧草研究院,投資農牧產業。
目前,陜西林業集團在阿里地區投資箱式水培牧草科技產業試點,開展現代化牧草工廠24小時恒溫產草試驗,單頭奶牛每天產奶量從1.5公斤提升至11.9公斤,水培牧草每天生產鮮草400公斤。
在阿里地區,看到綿延的雪山,人總會不自覺地感到自身渺小。陜西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隊員張正一始終認為:“要為這里留下點什么。”
2023年,陜西省援藏工作隊開始探索產業援藏新模式。
“我們在摸清阿里地區資源稟賦和經濟建設實際需求的基礎上,依托陜西國有企業在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與阿里國有企業在阿里共同組建屬地公司,全面推動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張正一介紹。
新模式下,屬地化企業生產經營所得稅收、利潤全部留在阿里地區;在參與阿里地區項目建設的同時,為當地培養急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幫助當地培育和發展具有特色的產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展;將國有企業的優勢分享給當地民營企業,幫助解決有關難題、提升能力水平。此外,屬地化企業能夠增加當地就業崗位,促進農牧民增收。
“在工作隊和企業共同努力下,首家屬地公司陜建象雄(西藏)建設有限公司成立,多家陜西國有企業與阿里地區行署簽訂戰略協作協議,合作事宜正在洽談中。陜西國有企業走進阿里地區,拓展了陜西對阿里地區支援的深度與廣度,變‘輸血’為‘造血’,堅持支援和合作并重,增強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內生動力。”陜西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隊領隊井海濱說。(記者 王姿頤)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