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網絡文明國際交流互鑒分論壇8月29日在成都舉行。分論壇以“推動交流互鑒 構建共同愿景”為主題,旨在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為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與會嘉賓認為,應積極發揮互聯網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的作用,講好文明互鑒故事,構筑文明交流橋梁,推動不同文明包容共生,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以下為部分嘉賓觀點摘錄:
傳承與創新
中國國家版本館黨委書記、館長劉成勇表示,中國國家版本館著力打造“國家版本數據中心”這個副牌,踐行“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理念,讓社會公眾都能感受“版本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國家版本館是獻給時代的一份厚禮,也是傳給后世的文化寶庫。將發揮國家版本館的文明標識作用,從版本文化的獨特視角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進文明交流,促進文明對話,為世界了解、讀懂中國打開新一扇文化之窗,推動中華文化的進一步傳播普及。
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表示,當歷史的塵埃散去,北魏王朝開鑿的云岡石窟藝術價值愈發彰顯。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也使得我們可以創新傳播手段。依托高精度石窟數據,應用3D打印、XR、H5等技術,我們不斷打造展示傳播弘揚的新場景。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然表示,非遺文創讓傳統技藝煥發新活力,通過消費激發,非遺文創將傳統經典與現代潮流創新性融合,讓非遺文化在產品中得到傳承創新。非遺消費連接國內外喜歡中國文化的人。在非遺文創熱銷的店鋪中,大約有十分之一的非遺產品銷往海外。非遺消費凝聚了喜愛中國文化的消費者,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
交流與互鑒
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黨組副書記劉啟宏表示,南方電網公司在深入參與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中扛起政治擔當,著力塑造“萬家燈火、南網情深”的央企形象,彰顯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力基礎設施“硬聯通”,深化規則標準“軟聯通”,服務文明交流“心聯通”。聚焦民生議題,做好、講好“小而美”故事,推動不同國別文明文化交流,塑造有溫度的中國企業形象。近年來,開通并高質量運營海外各類社交媒體賬號,積極融入國際傳播主流輿論場,為人文交流、文明互鑒作出央企貢獻。
四川廣播電視臺黨委副書記、總編輯王紅芯表示,現實空間是有限的,網絡空間是無限的。突破網絡與現實的邊界,越過時間與空間的隔閡,我們將成為不同文明對話的使者,持續不斷地努力,構建清朗友善的網絡空間,推動不同文明深入交流互鑒,讓不同的文明豐富我們的世界、讓世界的天空更加絢爛!
央視網國際傳播事業群總經理、熊貓頻道中心總監,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衣煒表示,央視網以海外社交平臺為主平臺,以熊貓頻道為原創品牌IP,以視頻為核心,以文化為亮點,打造和建設有央視網特色的國際傳播業務。在推進網絡文明建設中創意創新,打造以春節文化走出去、“文藝院團”出海、“中文星”、“播報中國”等為頭部IP的中國文化品牌。在推進網絡文明建設中積極探索,以技術激發創新內驅力,放大國際傳播“聲量”。
共興與繁榮
小紅書執行總編輯張沅表示,對于網絡文明的交流互鑒,小紅書從未停止探索。共情是小紅書的底色,也是鏈接國際不同文明的橋梁。我們鼓勵用戶以自己的生活為藍本,用充沛的感受和生動的語言,去講述他們看到的、觸摸到的、最真實也最豐富的中國故事。共答是小紅書的態度,也是應對全球文明挑戰的智慧。小紅書上長期在中國居住的外國朋友們憑借其獨特視角和親身體驗,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為網絡文明的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共創是小紅書的方法,也是推動網絡文明創新的動力。小紅書積極擁抱新穎、有趣、貼近用戶的共創方式,讓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在小紅書走出去,其他多元的文明也在走進來。共贏是小紅書的期待,也是助力網絡文明交流互鑒的目標。小紅書堅信,新時代的文明建構,應當以文化自信為基石,傳遞真實、客觀、全面的中國聲音,讓世界看到一個更加開放、包容、自信的中國。
嗶哩嗶哩公司副總裁趙軍輝表示,B站作為深受中國年輕一代喜愛的綜合性視頻平臺,不斷創新文化傳播的形式和載體,創作了大量優質的視頻、動畫、紀錄片等原創精品內容,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美麗、親切的中國,展現中國年輕一代學貫中西、開放自信的精神風貌。B站鼓勵UP主出海傳播,吸引中外UP主同頻共振,用相互不同的視角講好中國故事,引發年輕人心中的強烈共鳴,促進文化交流的“雙向奔赴”。
華僑大學俄羅斯留學生麗娜表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通過網絡這一無國界的橋梁,深入閱讀中國的文學作品。在俄羅斯,社交網站上有很多中國網絡小說的翻譯小組;網絡文學翻譯平臺上,數量最多和最受歡迎的也都是中國網絡小說。這些網絡小說融入了中國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現實,從中我也讀到了新時代的中國女性形象,她們堅毅果敢、勤勞善良、獨立自強。文化似一條多彩的紐帶,讓民心相通,特別是在互聯網的影響下,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變得前所未有地便捷。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學作品傳播到其他國家,讓各個國家的讀者了解生動立體、充滿活力的中國。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