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里話
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副館長 劉翠霞
近年來,我們對革命舊址進行了系統保護與修繕,升級改造了基本展陳,充分利用了紅色資源,革命舊址變化很大。講解員隊伍也日益壯大,我們發揮“傳幫帶”作用,培養出一批業務精湛的年輕講解員,用心用情為每位游客講好楊家溝的紅色故事,不負總書記的深情厚望,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記者 段承甫整理)
航拍楊家溝革命舊址。 米脂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明攝
4月中旬,位于黃土高原峁梁間的榆林市米脂縣楊家溝村,漫山遍野開著淡淡的野桃花,酸棗樹也抽出嫩芽。
藏在山梁溝峁里的楊家溝村,雖說是個普通小山村,卻見證過輝煌的革命歷史。這里是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取得光輝勝利的標志點,也是中共中央離開陜北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點,新中國的曙光從這里升起。
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楊家溝革命舊址,參觀了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舊址、毛澤東舊居、周恩來舊居等,追憶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輩豐功偉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
諄諄囑托,言猶在耳;殷殷期盼,重任在肩。
近年來,楊家溝革命舊址努力發揮紅色資源鑄魂育人功能,講好楊家溝的紅色故事,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凝聚奮進力量,賡續紅色血脈。
挖掘紅色資源,讓革命精神薪火相傳
4月12日,米脂縣東南23公里處溝壑峁梁間的楊家溝村,在春風吹拂下,涌動起無限生機。楊家溝革命舊址就位于楊家溝村半山腰的扶風寨中。
“就是在這幾孔窯洞中,轉戰陜北的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二月會議’。會議通過了毛澤東所作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書面報告,影響歷史走向的‘曙光就在前面’的號召聲從這里傳向全國。”帶著研究課題再次來到楊家溝,中共米脂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常天民向記者介紹。
常天民曾任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館長,多年來致力于楊家溝紅色歷史研究。
“擔任館長時,我挖掘了大量楊家溝的紅色資源。那個階段的工作相當于‘砍柴’,缺乏系統‘整柴’。現在,我正集中精力編寫《圖說楊家溝》一書,進一步豐富楊家溝的黨史研究。”常天民說。
跟隨常天民的腳步,記者走進“十二月會議”舊址。屋內一側是影響中國歷史的革命先輩群像,一側是會議場景的油畫。
“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參觀時,引用了周恩來的一句評價,‘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揮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副館長劉翠霞介紹。
從“十二月會議”舊址往山上走,是毛澤東、周恩來舊居。走進院子,迎面是一張“中共中央轉戰陜北路線圖”。中共中央轉戰陜北1年零5天,行程1000多公里,途經12個縣,38個村莊。
“楊家溝是毛澤東和黨中央轉戰陜北時期居住時間最長、從事革命活動最多的地方。”劉翠霞講解。
毛澤東舊居內,書桌、筆硯、油燈、鍋灶、石碾、土炕,處處是歷史的印記。在楊家溝的120個日日夜夜,毛澤東寫下了40余篇文獻和80余封電文稿。窯洞內徹夜不熄的燈光,點燃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曙光。
舊居墻上掛著毛澤東在《關于情況的通報》中提出的“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到此處,他強調,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一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統一思想、統一步調、團結一致向前進,之所以能夠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就在于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高瞻遠矚、見微知著,既解決現實問題,又解決戰略問題,準確判斷和把握形勢,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任務、政策策略。
系統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后,陜西省委黨校(行政學院)法學與社會治理教研部主任、教授王彩梅感觸頗深。她說:“政策和策略是實現黨的總路線和完成黨的戰略任務的重要保證。當下,我們要深刻領會、堅決貫徹黨中央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切實增強執行政策和策略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同時,正確執行政策和策略,要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實提高掌握和運用政策和策略的能力與水平。”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小院里,幾名游客在毛澤東舊居前圍成一圈,動情地唱起《東方紅》,嘹亮的歌聲從山腰飄向遠方。
小小的院落,一時掌聲四起。四川農業大學退休職工王全是合唱的領唱。他身著紅色馬甲,站姿挺拔,雙目炯炯有神。
“我家里出了6位老紅軍,父母出生在革命老區清澗縣。父親1934年參加紅軍,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多次負傷也多次立功。我為父輩們感到驕傲和自豪。”王全感慨道,“此次回鄉祭祖,我們特意來楊家溝革命舊址參觀。在這里,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讓我深受震撼,所以情不自禁唱起了這首歌。回家后,我要把這里的故事講給兒孫們,讓優良的革命傳統薪火相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
“歷史的一點一滴,需要我們用心用情去還原。”常天民說,“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我牢記在心。我要抓緊時間深入挖掘、整理楊家溝的紅色資源,匯編成通俗讀本,為更多黨員干部和游客打開了解楊家溝紅色故事的一扇窗。”
講活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直抵人心
“1948年3月,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告別居住了120天的楊家溝,經綏德吉鎮、佳縣劉家坪,從吳堡川口東渡黃河,離開了生活戰斗13個春秋的陜北高原,踏上了解放全中國的新征程。”4月12日,劉翠霞為游客講解時說。
習近平總書記到楊家溝革命舊址考察時,承擔講解任務的正是劉翠霞。回想起當時的場景,劉翠霞難掩激動:“干一行愛一行。從事講解工作20多年,我每天都在想如何才能講得更好,讓更多人記住楊家溝的革命歷史。”
2003年8月,劉翠霞應聘到楊家溝革命舊址,開始自己的講解生涯。“以前我們吃住都在楊家溝,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村民們也都認識我。我的‘米脂牌’普通話在楊家溝越練越好,講解也漸入佳境。”劉翠霞說。她的身上有陜北人熱情、大方的特質。
“琢磨、著魔、揣摩,晚上睡覺我都在想這些講解詞該怎樣講,才能引人入勝。一個停頓、一個語氣的轉變,都直接影響著講解的效果。”劉翠霞說,為了講得更深入、生動,她不斷加強黨史及相關知識的學習,夯實講解的基本功。
有游客問劉翠霞:“相同的內容你講解了這么多年,不覺得枯燥嗎?”
劉翠霞說:“游客大多是第一次來到這里。作為一名講解員,我就要以他們的視角,和他們一起重新走進楊家溝、了解楊家溝,去深刻領會這里的歷史。”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的漫長。講好紅色故事,需要一代一代人接力傳承。如今,作為副館長,劉翠霞的新任務是培育出更多熱愛楊家溝、能講好楊家溝革命舊址光輝故事的講解員。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游客來楊家溝革命舊址參觀。作為一名年輕講解員,我感到十分光榮,也感到重擔在肩。”楊家溝革命紀念館講解員申煥煥說。
“參觀者的關注點各不相同。每次講解結束后,我都會把游客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記錄下來,補齊這方面的知識短板。”申煥煥說。
除了專業的講解隊伍,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還培育了一支“紅領巾講解員”隊伍,在節假日或特殊紀念日,為中小學生講解楊家溝的紅色故事。
4月10日,一場春雨過后,楊家溝革命舊址迎來了米脂縣“紅小米”培育工程主題研學活動。米脂縣東街小學的師生在“紅領巾講解員”的帶領下,認真聆聽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革命歷程。
“在革命紀念館,我內心特別激動,因為這里是革命先輩艱苦奮斗的地方。我感觸很深,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傳承好偉大的革命精神,長大后造福社會。”米脂縣東街小學五年級學生趙柏燃說。
米脂縣楊家溝鎮鎮長、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館長高博介紹,除了設立“紅領巾講解員”志愿服務崗,楊家溝革命紀念館還開通了“云上”觀展服務。參觀者只需打開楊家溝革命紀念館的微信公眾號,即可進入云上游覽模式,線路導航、語音講解等功能一應俱全。
強化紅色領航,把村民嵌入產業鏈
從楊家溝村的高處向下看,一個櫻桃園惹人注目。
“這些櫻桃樹今年都進入了盛果期,預計5月底就能采摘,到時候正是楊家溝革命舊址的旅游旺季。按照往年的情況,我們能銷售多半的櫻桃。”楊家溝村67歲的村民馬振濤看著山間的30畝櫻桃樹,喜上眉梢。
這個櫻桃園共種植了10多個品種的櫻桃樹,除了游客采摘,每年還有客商來收櫻桃。馬振濤的櫻桃不僅不愁賣,還成為楊家溝村的特色致富產業。
近年來,來楊家溝村的游客越來越多,陸續有農戶流轉土地,在山上種植青梨、紅梅杏、山地蘋果等水果,打造“點線面環圈”綠色田園風光。黃土高原的溝峁里,綠色發展理念在楊家溝村的產業發展中得到踐行。
楊家溝村曾是一個集體經濟空殼村。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6800元,村集體年收入不足4000元。
窮則思變。2017年,楊家溝村“兩委”班子結合村情實際,對全村進行整體規劃,確立了“黑色養殖+紅色旅游+綠色田園”三產聯動發展思路,整合土地資源和集體資產,成立合作社,大力發展黑毛土豬特色養殖,壯大村集體經濟。
紅色是楊家溝村最亮的底色。“依托楊家溝獨特的紅色旅游資源,我們引進了專業的旅游公司,打造國家AAAA級紅色旅游景區。新建的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記憶1947紀念館,今年已投入運營。”楊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永林向記者介紹。
4月13日,在游客接待中心,講解員姬歡歡熱情地為游客遞上熬制好的小米粥,向游客講解接待中心的服務功能:“接待中心是紅色景區的第一站。我們熬制了米脂特產小米粥供游客品嘗,希望廣大游客記住米脂、記住楊家溝。”
楊家溝鎮黨委書記鮑雪嬌介紹,圍繞“紅色+”文化旅游綜合發展模式,楊家溝村以扶風寨為核心,串聯寺溝村、鞏家溝村、岳家岔村等傳統村落,形成“大楊家溝”景區概念,將楊家溝建設成為紅色文化和窯洞莊園體驗樣板區。
在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紅色旅游發展優勢的同時,楊家溝村把村民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
“以前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就像一個點,游客轉一圈就走了。現在我們通過吃、住、娛、課程開發等環節全方位留住游客,把這里變成一條線,讓村民盡可能地參與到每一個環節中,帶動群眾致富。”鮑雪嬌樸實的話語中,蘊藏著楊家溝村民增收致富的密碼。
李永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2年,僅在楊家溝旅游項目建設期間,就有100多名村民在項目上務工,總勞動收入達600多萬元。村民不出遠門就實現了就業增收。
紅色旅游也帶動了農家樂發展。在楊家溝村,小麗農家樂頗有名氣。頭茬苜蓿、苦菜……靠著天然有機食材,一桌獨具特色的原生態美食不僅讓游客豎起了大拇指,也讓村民王小麗每年穩定收入10多萬元。
“來我們這里吃飯的多是旅游團隊,而且一年比一年人多,最多時我們一次性接待了120個人,生意越來越好。”王小麗高興地說。
如今,楊家溝村堅持“紅色領航、綠色發展、多產聯動”的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推動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上不斷取得新成效。2023年,楊家溝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78.8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146元。
曙光就在眼前,我們應當努力。
伴隨著鄉村振興的熱潮,楊家溝的山野綠了,群眾的腰包鼓了,革命老區的紅色故事也越傳越廣。
(記者 魏偉 劉坤 段承甫 榆林傳媒中心記者 楊曉惠 王陽 米脂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玲玲 高津)
記者手記 | 源于熱愛,用情傳承
在楊家溝蹲點采訪期間,無論是瞻仰楊家溝革命舊址、聆聽講解員講述崢嶸歲月的故事,還是與紀念館工作人員、村鎮干部深入攀談,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都在用熱愛承擔責任,用真情傳承紅色基因。
為了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毛澤東等革命先輩在槍林彈雨中轉戰陜北。77年前,他們風塵仆仆來到楊家溝村。短短的120天,毛澤東寫下了40余篇文獻和80余封電文稿。光照千秋的思想,點燃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曙光。
斗轉星移,歲月變遷。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楊家溝考察時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同時堅持實事求是,從我國實際出發,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使命在肩,初心可鑒。殷殷囑托,字字千鈞。
講解員劉翠霞,在這個小山溝一干就是21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了這里,她一點也不后悔。她說,剛參加工作時,自己起點很低,算不上優秀,憑借對這段歷史的熱愛、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對楊家溝的熱愛,她把講解這件事情反復做、用心做,終于成為了一名合格的講解員。如今,在做好紀念館管理工作之余,她總要找機會、擠時間,堅守講解一線。她還努力做好“傳幫帶”,讓這份事業后繼有人。
楊家溝革命紀念館原館長常天民,即使到了新的崗位上,也依然執著地做著相關研究。從歷史到當下,從毛澤東到馬氏家族,只要談起楊家溝的紅色革命史,他就滔滔不絕,像一本打開的“百科全書”。如數家珍的背后,是他對黨史研究的熱愛與責任。
作為6位老紅軍的后人,四川農業大學退休職工王全參觀舊址后,和他的同伴深情地高唱《東方紅》,表示要把楊家溝的革命故事講給子孫聽,讓紅色基因和優良革命傳統薪火相傳。
賡續紅色血脈,任重而道遠。在陜北榆林,在米脂縣楊家溝,像王全、常天民、劉翠霞這樣熱愛黨史、熱愛楊家溝革命歷史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牢記囑托,以時時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的精神態度,用心用情講述楊家溝的故事,讓紅色血脈代代賡續。(魏偉 劉坤)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