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使用后付費的改革幫助科研成果轉化各方吃下定心丸——企業不再擔心高校院所的成果“不行”,高校院所也無需猶豫企業給出的成果價格“太低”
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探路者和“催化劑”,一支懂技術、懂轉化、懂市場的科技經紀人隊伍正越來越龐大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漫子 姜辰蓉 張斌 孟含琪
打通創新關節點、塑造競爭“殺手锏”,亟需在科技成果轉化上發力。
近年,全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持續活躍,多種方式轉化的科技成果均呈上升趨勢。2022年6月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1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2020年,全國3554家高校院所的合同項數為466882項,合同總金額為1256.1億元。其中,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和技術開發、咨詢、服務方式轉化科技成果超過1億元的高校院所數量為261家。
在其背后,是我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法規、制度安排等逐步落實,以及圍繞科技成果轉化鏈條的精準施策。比如針對交易定價等難點,提出先使用后付費的模式創新,圍繞成果轉化通道不暢,嘗試科技經紀人的解決方案等。
種種舉措下,我國正在逐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
先使用后付費:破解科研鏈和產業鏈定價難題
近日,北京維泰凱信新技術公司從首都師范大學(下稱首師大)獲得專利使用許可,公司在一年內可免費使用專利技術“階梯加熱紅外熱波技術測量厚度的方法”,一年后開始支付第一筆專利許可費用。
這讓維泰凱信喜出望外。維泰凱信副總經理何毅說:“過去從高校獲得技術專利許可至少要一年,如今從雙方啟動協商到協議簽訂只需半個月,沒想到還是‘零門檻’。”
這是北京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改革試點的首例。
據了解,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給大型設備和重要部件做“體檢”十分重要。紅外熱波無損檢測技術利用物體熱屬性的差異,可在不破壞被檢對象的條件下檢測其內部狀況。
首師大在紅外熱波無損檢測技術方面積累多年,并在2019年研發出專利技術“階梯加熱紅外熱波技術測量厚度的方法”,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
首師大物理系副教授陶寧說,該方法利用持續低能量密度的熱激勵源加熱試件表面,通過持續加載低熱流密度的能量,使被測物緩慢升溫,利用非線性擬合的方法,最終達到測量厚度的目的。
但這項技術卻讓跟首師大合作近20年的“老朋友”維泰凱信有些不安——獲得授權的專利技術尚處于實驗室階段,與其他經過深度產學研合作和中試階段的專利技術相比,缺少中試試驗和產業化測試開發。
何毅直言:“雖然比較看好該技術的應用前景,但對后期投入產出比心里沒底。”
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類似情形并不鮮見——對科研團隊來說,不少成果或因缺乏第一時間與企業對接的機會,或因定價難、定價貴等因素,不得不被束之高閣,價值得不到體現;對有需求的企業而言,支付高額轉讓費才能購得的科研成果,在產品研發、生產制造等環節能不能發揮預期效果,仍是未知數。
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陳柏強說,破解高校科研人員擔心成果價值被低估、科技企業擔心成果商業化效果不理想的堵點,亟需建立互信機制推動企業、高校“向前一步”。
2022年9月,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等部門瞄準這一堵點,共同制定《關于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開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鼓勵高校院所采取“零門檻費+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許可費”等方式支付許可費,支付時間應至少在許可合同生效一年(含)或被許可方基于此科技成果形成產品或提供服務產生收入之后。
根據協議,維泰凱信前期可免費使用首師大此項專利技術,一年后開始支付第一筆專利許可費用,所有許可費分兩次支付完成。后期相關技術將采用“低門檻費+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模式,以加快合作步伐。
得益于先使用后付費這項新政策,維泰凱信已基于專利技術開展新一代產品研發,步入轉型升級快車道。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張宇蕾表示,先使用后付費政策旨在解決中小企業使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渠道不暢、許可費用高等問題,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循環、新模式。
河北省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圖為工人在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汽車配件企業的生產車間工作(2022年8月3日攝) 楊世堯攝
科技經紀人:鏈接研發端和市場端“沉睡”資源
提起科技經紀人,西安交通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鐘德星連連稱贊。
鐘德星團隊研發的掌紋掌靜脈識別技術在智能門鎖、出入口閘機等方面實現量產應用。“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快速轉化,離不開鏈接技術端和市場端的科技經紀人。”鐘德星說。
鐘德星介紹,在科技經紀人蔡克的幫助下,團隊不但獲得秦創原“春種基金”百萬元支持,還成立了科技公司。
蔡克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科技經紀人的職責主要是挖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通過市場調研分析,孵化培育那些技術優勢明顯、具備產業化應用前景的早期項目,并搭建技術、資本、市場之間的橋梁。
據了解,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工廠,看似只有“一步之遙”,實際卻有成果估值、合作方式、資源對接、投融資和法律服務,甚至路演指導等諸多專業而龐雜的工作。
“我參與過多次調查,發現科技成果轉化主要難在要么不了解技術,要么不懂市場,技術和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很難打通。”全國政協委員祁志峰說。
作為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媒介,科技經紀人既是優質科技成果的“挖掘者”,也是產業鏈與創新鏈各主體之間的“翻譯官”,同時還是行走的“創新資源庫”。他們和研發端的高校、市場端的企業精準對接,全程“一條龍”服務,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科技經紀人是陜西加快創新供給與產業需求高效銜接,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舉措。
地處西部的陜西是科教資源大省,擁有百所高校、千所科研機構。但長期以來,這些科研資源大多在“沉睡”。
為喚醒“沉睡”的科研資源,讓科技供給和市場需求順利“握手”,陜西積極打造科技經紀人隊伍,助力產學研對接。以陜西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和總平臺——秦創原為例,在其醞釀初期,作為秦創原總窗口的西咸新區就著手籌建科技經紀人隊伍。
經過層層選拔,目前西咸新區已搭建起106人的科技經紀人隊伍。這支隊伍奔走在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牽線搭橋促進高質量項目落地轉化。
截至目前,秦創原科技經紀人已對接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14所高校及7家科研院所,梳理出千余項優質科研成果,新增科技成果轉化企業425個,以一對一全鏈條服務積極推動高質量項目落地轉化。
“隨著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加快建設,越來越多懂技術、懂轉化、懂市場,善于整合資源的專業人才將成為科技經紀人。一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將雨后春筍般在秦創原快速成長。”西咸新區管委會主任姜建春表示。
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楊仁華說,未來將繼續發揮好科技經紀人“擺渡人”作用,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緊盯國家所需、未來所向、西咸所能,在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中進一步建好秦創原總窗口,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省院合作:架設院所和地方協同橋梁
在長春長光辰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動化智能生產線上,一個個“小卡片”經過精密加工后魚貫下線。
“小卡片”看上去不起眼,卻在工業檢測、生命科學、天文、廣電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具有重要作用。
這些“小卡片”就是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
我國是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需求大國。為打破受制于人的桎梏,長光辰芯突破關鍵技術,將成果產業化。在這一過程中,中科院長春分院積極推動,帶著企業對接海內外客戶,幫助其拓寬市場。
如今,長光辰芯已完成七個系列超過30款產品的商業化,客戶遍布全球30余個國家和地區。
這是中科院長春分院實施省院合作以來,推動成果轉化的又一案例。
科教大省吉林擁有眾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一支規模龐大的高素質科研人才隊伍,積累了一大批具有開發價值和轉化潛力的科研成果。
為了在高校、科研院所和需要科技成果的企業之間搭建一座通暢的橋梁,中科院與吉林省簽訂省院合作協議,圍繞產業布局和發展需求,不斷促進重大項目落地。
“中科院長春分院的優勢是掌握中科院系統最前沿、最新的科研成果。定期梳理成果清單后,再前往各地深入調研,匯總企業詳細需求,破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中科院長春分院院長甘建國說。
以2022年為例,中科院長春分院共協助組織召開各類科技成果展會、對接會和洽談會近30次,邀請地方政府、企業到院屬研究機構考察、調研和項目洽談近100次,全年推動轉移轉化項目超150項。
初步完成對接后,省院合作搭建的創新平臺開始發揮作用。近年,在吉林省和中科院系統的共同努力下,長春中科匯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長春中俄科技園等創新平臺拔地而起。這些平臺承擔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孵化職責,及配套設備共享、信息服務、戰略咨詢等。一項科技成果從形成產業化雛形,到小試中試,再到產業化,力爭全流程在創新平臺實現。
省院合作下的持續性項目支撐,也為科技人員帶來創新動力。
在山東省糧油收儲有限公司,小麥籽粒經傳送帶被送至一臺小麥倉儲赤霉病檢測儀下,絕大部分籽粒安全通過后被打包送往倉庫,少數籽粒被精準識別篩查出來。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精準農林創新團隊主要成員許亮說,這一長光所自主研發的儀器改變了過去人眼識別、抽檢的模式,實現每秒2公斤左右實時檢測,讓“漏網之籽”無所遁形。
許亮說,項目研發階段曾得到省院合作專項資金支持。“申報程序很簡單,將項目用途、關鍵技術等核心因素闡釋清楚,很快就得到回應。這為科研人員釋放了只要勇于創新,有價值的成果就有望實現的積極信號。”他說。
“遵循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研究破解經濟與科技兩張皮的新方法、新路徑,服務國家與地方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國’字號科研隊伍優勢,規范有序開展院地合作與成果轉化工作,實現互利共贏新局面,是中科院系統應該承擔的責任。”甘建國說。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