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黃河第一灣”——乾坤灣。 本報記者 張辰攝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大部署。作為黃河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核心區域,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對陜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如何高質量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近期,省政協舉行月度協商座談會,與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就我省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在文物保護、景觀設置、交通體系完善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
今年4月以來,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就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先后組織召開兩次調研情況座談會,邀請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物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及部分委員、專家交流研討,征求意見建議。7月,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又組成調研組,圍繞相關議題赴延安、榆林、渭南和韓城等地開展專題調研,通過實地查看、座談交流、分析研判,提出合理化意見建議。
“通過調研發現,我省在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中還存在資源保護任務艱巨、開發利用水平有待提升、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省政協常委、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陳怡平表示。結合前期調研實際,他建議:強化工作合力,高效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與信息共享機制,建立陜西黃河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突出文化引領,構建“中華母親河”品牌體系,推動文化和旅游聯動發展;創新融資模式,研究設立專項建設資金,整合資源力量,設立陜西黃河文化研究智庫,重視人才培養,加強專業隊伍建設。
調研中,省文物局一級巡視員周魁英發現,目前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還存在資金需求不能滿足、引領帶動作用有待加強等問題。為此,他建議:“建立中央引導、省級統籌、市縣落實、社會參與的多渠道資金投入保障機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吸引民間資本支持產業發展。同時,設立專項建設資金,專門用于支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
韓城市政協主席劉革認為,陜西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是黃河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他建議設立省級黃河文化研究機構,開展跨區域黃河文化研究,深度挖掘“黃河故事”,規劃一批重大或重點研究項目,創作一批弘揚黃河文化的精品力作,形成知名度高、代表性強、凸顯黃河文化陜西特征的品牌;設立黃河文化核心展示區,搶抓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機遇,在我省建設黃河文化博物館,弘揚黃河歷史文化,宣傳人民治理黃河的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會上,與會專家學者緊扣當前我省在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極富建設性的意見建議,參會的省直相關部門負責人也及時作出回應。
省發展改革委總工程師趙新勇說,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工作,成立了國家文化公園陜西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編制《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保護規劃》。按照建設目標,到2035年,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將全面建成。
如何建設一流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鄭曉燕表示,省文化和旅游廳將緊抓機遇,構建系統化標識,加強陜西黃河文化系統研究,建設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地、中國革命精神標識地、中華地理自然標識地,打造中華民族培根鑄魂的文化標識集群;堅持項目化推進,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項目,注重品牌化打造,打造“中華根·黃河魂”陜西黃河文旅名片。
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萬振江介紹,沿黃公路途經榆林、延安、渭南、韓城4市12縣,“串”起了華山、司馬遷祠、壺口瀑布等50余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連接了清水川工業園、潼關工業園等7個省市級產業園區,以及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等國家戰略區域,既是服務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示范項目。“我們將與省級有關部門加大溝通協調的力度,更好服務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的建設。”萬振江表示。(記者 屈荔鵬)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