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物局一級巡視員周魁英代表省文物局:
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助力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省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保護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優化。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涉及多個行業部門,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工作仍有缺失。各部門職能各異,條塊分割明顯,導致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無法形成合力。
二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資金需求不能滿足。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資金需求量大,僅靠省市文物保護經費難以滿足建設需求。而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使用范圍有限,市、區縣級地方財政用于公園建設的經費缺口較大。
三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引領帶動作用有待加強。黃河沿線文化資源研究的整體性不強,沒有構建起系統性的文化品牌,對地方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的帶動作用不明顯。
為此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創新管理機制。一是更加有力落實陜西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聯席會議機制,定期組織召開專題會、小組會,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二是指導各級地方政府根據文保單位的級別、類型、保護利用現狀等,對現有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進行提檔升級,同時積極推進基層文管所標準化建設。
(二)設立專項資金,推動黃河流域文物保護項目。一是建立中央引導、省級統籌、市縣落實、社會參與的多渠道資金投入保障機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吸引民間資本支持產業發展。二是設立“中華文明精神標識”“陜西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專項建設資金,專門用于支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三是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文物保護項目相結合,發揮對地方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區域環境提升、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帶動作用。
(三)深化價值研究,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要依托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關于黃河文化內涵的專題研究,挖掘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并依托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同時建議拓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內容,將太平遺址等在配合基本建設中發現的重要遺址納入文明起源項目研究范圍。
民革西安市委會航天基地支部副主委李海超代表省民革:
關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文旅融合發展的建議
(一)屬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發展方案中,要在文旅融合規劃上下功夫。2019年,《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正式出臺,國家基于我國文化綜合開發層面的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拉開序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可以充分進行借鑒,并結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精神,重點落實文旅融合工程,使之成為未來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和示范基地。
(二)屬地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在提高旅游的歷史文化資源品質上下功夫。以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景觀設計為核心要素,通過串聯相關文物和文化資源,凸顯其整體價值,并采取適當的推介措施與高效的傳播手段,彰顯國家文化公園所屬文化遺產資源在同類旅游產品中的稀缺性與獨特性,擴大國家文化公園的市場影響力。
(三)屬地相關部門要在藝術形式展現上下功夫。可充分挖掘陜西特有的景觀,尤其是名氣頗高的兵馬俑、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知名景區元素在文化公園中充分體現,打造出具有顯著特色的藝術精品。屬地政府可通過設立文化藝術項目、提供創作與演出平臺等,加大對藝術家的支持力度,爭取形成國家文化公園文旅融合的重量級藝術品牌。同時,還要盡快制定出與國家文化公園文化遺產直接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規劃與措施。
(四)屬地相關部門要在文化場景塑造上下功夫。在做好文化遺產整體性、搶救性、預防性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內涵,將黃河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文化底蘊體現出來,延續民族文脈,弘揚時代價值。
(五)屬地相關部門要在國家文化公園的
生態環境等地方法規的落實與監管上下功夫。在打造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過程中,要將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保護納入到地方法規中,建立健全國家文化公園的長效保護機制,將制度性的“山長制”“河長制”與義務性的“保護員”結合起來,形成國家文化公園的生態保護機制,構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的綠色生態廊道。
韓城市政協主席劉革代表韓城市政協: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彰顯黃河文化魅力
韓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天然的古代歷史博物館,有很強的黃河文化標識性和獨特性。
一、韓城黃河文化遺產資源富足
1.韓城是黃河文化的典范。從新石器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后,韓城集中映射著中華文明多民族融合發展的光輝,集合了黃河文化優勢基因的傳承,是黃河文化的典范。
2.韓城有黃河詩情的山川風物。韓城形成了黃河文化的集中聚集,以禹鑿龍門為代表的秦晉大峽谷、石門、龍門天塹、芝川古渡,無不展示著特有的黃河文明,同時又是《詩經》的誕生地,是司馬遷的故鄉,其風韻讓人神往涉足。
3.韓城有獨具魅力的邦國都城文化。韓城是陜西唯一一座黃河岸邊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存有長達25公里的戰國魏長城遺存,是全國保存完好的六大古城之一。
4.韓城有古風古韻的民俗風情。歷經千年黃河文化的積淀,韓城形成了諸多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城行鼓、韓城抬神樓、羊肉饸饹、羊肉糊餑等,無不彰顯了濃郁的黃河風情。
5.韓城有充滿鄉愁的古村古寨古堡。目前有國家級傳統村落11個,省級傳統村落9個,市級傳統村落81個,尚存的寨堡遺址有102座。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陜西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是黃河文明的主要發源地,在多種文化的角逐和融合中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文化,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文化支柱。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我省對黃河文化研究不夠,有分量的黃河文化研究成果不多;二是對黃河文化展示不夠,沒有獨立的黃河文化展示區。
三、建議
1.設立省級黃河文化研究機構。開展跨區域黃河文化研究,深度挖掘“黃河故事”,規劃一批重大或重點研究項目,創作一批弘揚黃河文化的精品力作,形成知名度高、代表性強、凸顯黃河文化陜西特征的品牌。
2.設立我省黃河文化核心展示區。搶抓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機遇,在我省建設黃河文化博物館,弘揚黃河歷史文化,宣傳人民治黃成就,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佳縣政協主席白靜陽代表佳縣政協:
發展康養旅游產業實現經濟生態雙贏
一、編制高質量的發展規劃。大力支持佳縣高質量編制國家黃河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康養旅游、沿黃鄉村旅游規劃,確保與全省的旅游文化、生態文明、黃河保護等總體規劃理念相同、目標一致、步調協調。
二、給予適當的資金支持。發展好旅游康養產業,需要省市給予適當支持。對發展優化紅棗產業、木本糧油產業、鄉村旅游產業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補助,促進沿黃區域旅游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增強市場競爭優勢。支持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促進白云山景區、荷葉坪黃河地質公園等景區的級別提升。進一步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國家、省級龍頭企業與當地政府、企業、民間資本廣泛合作,眾力、眾資、眾智,實現景區檔次規模大提升、管理服務更優質、綜合效益穩增長。
三、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佳縣是頌歌《東方紅》、著名民歌《黃河船夫曲》的故鄉,在黃河文化中有一定的影響力和代表性。當前,計劃建設一個以紅色音樂文化為主題的紅色書店,建設東方紅·黃河劇場和陜北民歌音樂小鎮,舉辦“東方紅·黃河”歌會和《黃河歌謠》情景歌舞劇等黃河主題系列文化活動,希望省級文旅部門給予政策支持,將其列入全省重要文化活動,提高活動質量和影響力。鼓勵省級教育、科研單位和專家到佳縣開辦分院和院士工作站,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文化傳承開展專家級高質量論壇,推進黃河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圍繞融合創新講好黃河故事。
四、統籌推進佳縣重大項目。將建設中國黃河地名文化博物館、沿黃公路“三改二”項目、鄉村振興示范村旅游項目列為省級重大項目,推進沿黃鄉鎮基礎設施改善,旅游產業質量提升。
五、時刻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沿黃縣區要處理好開發建設與生態安全、發展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關系,加強流域治理和生態修復,推進黃河支流和沿岸山體區域生態修復,努力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戰略目標。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講師惠怡安:
加強黃河文化的研究闡釋和主題展示
一、自然與人文相交融
黃河沿岸地質構造復雜,地貌特征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輝映,景觀秀美,呈現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華文明代代傳承延續至今,是因為中華文明有著生命力強盛的根和魂。因此,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應定位于中華民族根與魂的“物化載體”展示之上,通過建設地質公園、古渡口、革命紀念館、黃河漂流、觀光及漁場等項目,推動旅游發展,塑造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黃河文化。
二、歷史與現實相輝映
從歷史傳承看,黃河文化孕育了厚重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凝結著深沉的人文情懷與哲學理念,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向外延展的精髓。從現代發展看,構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歷史與現代體系,是堅持文化自信、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關鍵。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不僅要表現歷史,也要有現實意義。
從歷史長河看黃河文化,從農耕文明開始,到紅色文化、工業文明,再到現代文明、城市文明,踐行的就是以人為本、人地和諧的發展模式。黃河文明承載的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需要通過文物和文化資源來體現和表征,需要對這些文物和文化資源通過黃河文化承傳發展譜系來構建分區、分級、分類,在全流域和重要區段形成全面清晰的黃河文化標識系統,最后形成文化綜合體,推進產業創新。
三、物質與非物質相共生
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不僅要展示黃河流域的物質文化,更要展示豐富的精神內涵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農業發展、生活習俗、人文心理等密切相關,頗具特色、繁榮多樣,要重視挖掘、傳承和發展,深挖所蘊含的特色價值。窯洞民居、地方美食、陜北民歌、道教音樂、石雕泥塑、嗩吶剪紙、柳編棗藝、磚雕技藝等流傳廣泛,可依托陜北民歌、秧歌、嗩吶演奏、二人臺、跑旱船、舞龍獅、楊家鼓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做實做好文旅融合,建設綜合和專題展館,唱好黃河文化公園非物質文化大戲。
長安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余侃華:
關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化建設的建議
數字化是將文化資源“活化”的重要手段,肩負著讓黃河豐厚的遺產資源“活”起來、“傳”下去的責任和使命。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數字化建設核心,包括1個平臺——智慧綜合信息平臺,存儲、分析和可視化數據信息;2個子系統——智慧管理系統和智慧服務系統,用于日常管理與決策,形成以人為本的參與性的智慧服務,增強游客交互感。建立黃河文明標識體系,分析城邑體系、山川界域、文化線路、人文勝跡、革命圣地五方面標識特征,形成歷史古跡、宗教、聚落、民俗風情、藝術等五大資源。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化評價指標體系,應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結合數字組織與數字業務,進行指標體系構建。
(一)明確數字戰略方向。要高度重視
數字化建設,制定合理有效的數字化發展規劃。形成具備戰略意識、配備熟悉數字業務的隊伍,形成明確的數字化方向與路徑,將更多資源投入文化展示與傳承。
(二)提高數字化業務水平。設立歷史、地理、生態、計算機、數字營銷的跨專業專家平臺,建設國家級文化公園資源庫,梳理文化元素,形成基礎資料。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對文物、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展示。設計數字傳播資訊形式,利用數字媒體開展全方位數字傳播。
(三)優化數字組織結構。要使黃河國
家文化公園的業務流程全面數字化。基于目前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鏈式特點,公園的各個節點地域分布廣泛,在組織設計上必須設立國家級云管理平臺,各省級構建扁平化的矩陣組織,各網點公園的審批、匯報、宣傳、投訴、預警子系統全部在云平臺上開展工作。
通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數字化建設,合理利用和傳承黃河文化,使傳統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使黃河的根魂文化在新時代得以切實彰顯與傳承。把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打造成為探尋華夏歷史文明的國際窗口、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以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高地。
本版圖片由記者 杜靜波 攝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