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老齡化催生“銀發經濟”,AI技術、健康監測、智能輔具為老年生活提供多種可能。在全球加速步入“數字時代”的當下,養老行業也不例外。
2019年11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加快信息技術、智能硬件等產品在養老服務領域的推廣應用。推進“互聯網+”養老服務,推動養老、保健、醫療服務一體化發展。建設一批“智慧養老院”,推廣物聯網和遠程智能安防監控技術,降低老年人意外風險。建設全省養老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養老服務資源與養老需求的有效對接。隨后,銅川、寶雞、榆林等地市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智慧健康養老發展。
政策加持下,我省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情況如何?雄厚的科教實力和龐大的人才隊伍,為養老企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和人才支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正蓬勃生長。自2017年首批國家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申報工作開展以來,我省共有9家企業、18個街道、3個基地成功入選試點示范單位,總數30個,位列全國第六。
陜西省水務集團全樂養老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是去年入圍“試點示范”榜單的養老企業,公司數據部部長呂宏冬從助餐板塊演示服務案例:一張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長者食堂的實時服務表單展示當日就餐總人數、本月銷售折線走向、累計發放補貼金額。
呂宏冬說,目前的服務數據是一步一步蹚出來的,不斷累積疊加,通過精準算法就能計算出服務半徑、配送時間,進一步優化線路,就近就便為老人“保障一口熱乎飯”。
去年10月,西安巴斯光年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二屆智慧健康養老創新創業大賽上斬獲殊榮,公司搭建的“燕尾帽互聯網+護理服務平臺”摘得服務類金獎。用戶可在此平臺預約上門護理服務,平臺以“優先就近、智能匹配”為原則分配訂單,并將特殊需求進行定向分配。目前,燕尾帽平臺已與15家醫院簽訂合作協議,開展護理上門服務。
“看病的地方不能養老,養老的地方看不了病,養老護理服務主要矛盾在于‘可及性’問題。”西安巴斯光年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慕勇峰說,以“醫養結合”為發展趨勢的養老服務產業中,“專業護理”是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龐大的需求人群和多樣的應用場景。要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能力,必須通過服務模式創新,提高醫養護理服務對居家養老人群的可及性。
多年從事醫務工作的經驗讓慕勇峰意識到,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面臨較大的服務和保障缺口,服務供給不足集中在專業醫療護理服務方面,而日常生活服務則相對過剩。“因此,綜合考慮護理上門服務實際條件限制及可行性,各合作醫療機構以方圓5公里為基礎服務半徑,主要服務周邊居家患者、養老人群。”
“就眼下來看,智慧養老產品還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困境。”西安麥邦科技公司董事長馮志剛介紹說,公司入圍《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所開發的電子生命體征檢測儀等系列產品獲得了市場青睞,但在實際應用中,老年群體的接受程度卻不高。“活力老人認為自己還不需要這些智能產品輔助生活,高齡、失能的剛需人群又不具備購買力,還有更大一部分老人顧慮個人隱私是否會被侵犯。”
結合當地產業優勢,打造綠色養老產業鏈,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來自嵐皋縣的陜西乾翔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多種身份“加冕”:陜西省上市后備企業、2020中國未來獨角獸企業。
公司董事長李學紅認為,當下,各類智慧健康養老平臺服務架構、模式、內容大同小異,但最關鍵的是要解決“誰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問題,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我們引進財中金控、優勢資本集團,在全國27個省市建設健康養老驛站1000多家,致力于打造滴滴模式的智慧養老平臺,實現政府監管、企業運營、大量第三方機構參與,老年人享受專業服務。”李學紅說,未來各項服務落地,服務網點有序運轉,取決于“誰做服務”,基于這樣的服務定位,公司計劃培養3萬名社區“健康管家”,覆蓋1萬多個網點社區,推動“線上”提質、“線下”增效。
邁入“十四五”,陜西智慧健康養老產業應如何升級創新?多年調研分析“智慧+”養老的時代命題,省電子工業研究院副院長尚保衛認為,我省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還存在“小零同”問題,規模小、零散化、同質化問題亟待破題。
他建議,出臺全省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促進產學研融合發展,加大技術創新、轉化、應用完整產業鏈的投資與支持力度,通過設立投資基金,引入社會資本,聯合金融機構等手段,鼓勵和扶持智慧健康養老產品的開發應用,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同時,推動醫療與養老數據互聯互通,加快平臺信息開放應用,構建產業集群與上下游產業鏈,組建智慧健康養老產業聯盟,打造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生態圈。“此外,還應爭取對應用試點示范單位給予一定經費支持,推動將智慧健康養老納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評價指標,將智慧健康養老企業列為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專項獎勵資金支持范圍,將適老化產品納入全省工業轉型升級資金新產業培育項目,多方位支持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