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開會議。會議指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
為深度解讀會議精神,助力三孩政策落地,6月1日,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社會保障學系聯合西北大學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基地合作單位舉辦專題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分享觀點、建言獻策。
發展兒童津貼降低生育成本
調整生育政策勢在必行。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雷曉康認為,促進三孩生育政策落地,應重點完善我國兒童福利體系,建立兒童津貼與家庭津貼制度,降低生育成本、養育成本和教育成本。
“具體來說,兒童津貼制度應立足于補助全體兒童,提供直接與兒童撫育和教育有關的津貼,包括生育津貼、兒童金、教育津貼、兒童托管津貼等。”雷曉康建議,考慮國家財政能力、社會問題緊迫程度、政策運行成本等因素,短期內,兒童津貼制度應優先保障育有0至3歲兒童的家庭,中長期內將覆蓋范圍逐步擴展到0至15歲兒童。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吳玉鋒關注角度是農村托育服務。他認為,我國托育服務資源城鄉配置失衡,農村地區嬰幼兒托育服務市場發展嚴重滯后,入托難、入托貴不利于三孩生育政策在農村落地。
為此,他建議,構建以需求為導向、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社會為補充、社區為依托的多元供給主體,強化頂層設計,出臺扶持政策,在場地租金、項目建設、設施設備購買、人員配置等方面提供適當財政補貼,保證農村家庭能夠負擔成本較低的托育服務。
關注女性面臨的“隱形門檻”
“宏觀、中觀以及微觀方面的多重障礙,或導致年輕人‘不敢生’和‘不想生’。”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聶建亮說,其中,宏觀方面的障礙主要表現在高度內卷的社會競爭以及福利支持的不足,如來自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現實壓力;中觀方面的障礙主要表現在家庭結構的承載力不足,誰來帶孩子將成為制約多孩生育的重要一環;微觀方面的障礙主要是年輕人傳統生育觀念發生轉變,其理想的生育數量已經很難提高。
“從職業女性的權益保障來講,放開三孩政策可能會讓女性經濟收入受到影響,遭遇就業‘隱形門檻’。”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唐麗娜建議,在女性提高個人競爭力的同時,需要轉變社會、企業和家庭的傳統觀念,使全社會共同承擔生育責任,通過多種方式分擔生育成本。“要進一步提升生育保險水平,出臺具體的鼓勵生育津貼制度,并把廣大農村女性納入到生育保險制度當中。”
“提高我國人口出生和人口質量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是女性,特別是母親。”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靜認為,優化生育政策需要從整體上提供系統的發展型家庭政策支持,加強女性和母親的支持計劃,從一孩、二孩到三孩,從根本上提高家庭和女性的生育意愿,讓大家愿意生、愿意養并且養得好,讓生育政策帶有溫度,落到實處。
養老服務體系應更具包容性
“十四五”期間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向中度老齡化社會,2035年前后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琳認為,應增強養老服務體系的包容性,基于不同老年群體的需求,除家政服務、文化娛樂服務、醫療服務、健康養生服務外,應該更多地為貧困老人、高齡老人、失能老人、殘障老人、失獨老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難老人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養老服務,注重落實現有養老服務政策,強化養老服務相關政策的持續性,使更多的老年人擁有有質量、有尊嚴、有保障的晚年生活。
“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解決由家庭負擔的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長期照護問題,這是我國為應對人口老齡化作出的重大戰略性制度安排,也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民生舉措。”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楊波研究認為,目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過程中,在待遇給付水平、繳費標準、資金來源和籌資機制等多方面差別較大,需要解決好籌資責任分擔不明確,長期護理保險運行管理機制不完善,護理標準評估流程缺乏標準化,長期護理人力資源短缺及服務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