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600多天精心打磨,《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定檔12月6日起每周日20:30在央視綜藝頻道開播。新一季《國家寶藏》將攜手包括我省西安碑林博物館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兩家文博機構在內的全國9座歷史文化遺產,帶著27件國之瑰寶,繼續共話國寶前世今生,探討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在第三季將登場的9座歷史文化遺產中,陜西獨占兩席,分別是西安碑林博物館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西安碑林博物館將拿出昭陵六駿石刻、顏氏家廟碑、石臺孝經碑等3件鎮館之寶,向世人展示中華文明的風采。昭陵六駿石刻于唐貞觀十年,唐王李世民為了紀念開國戰爭中曾騎過的六匹戰馬,令畫家閻立本先畫出六駿的圖形,再由雕刻工藝家閻立德依形復制刻于石上,由當時的大書法家歐陽詢將唐太宗親自書寫的贊美詩書刻在原石上角,刻成后放置在昭陵北麓的祭壇之內。其中二駿1914年流失海外。其余四駿現陳列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石臺孝經碑,由宰相李林甫、國子祭酒(主管教育的官員)李齊古主持,于唐天寶四年鐫刻而成,碑文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注釋。碑首上雕刻著瑞獸神龍,上下刻涌云似乎神龍蜿蜒飛舞在萬里云海之中。碑座由線刻雙獅和蔓草紋飾的三層石臺壘起。
顏氏家廟碑為唐建中元年,時年72歲的顏真卿為其父親顏惟貞所鐫立。碑刻書法風棱秀出、精彩紛呈,為顏真卿晚年書法藝術的代表作。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跪射武士俑、青銅仙鶴和秦陵銅車馬將亮相《國家寶藏》。跪射武士俑是秦俑坑中眾多陶俑之中形象最為獨特的一種,蹲跪著的高度為1.2米左右。頭綰發髻,面朝前方,目光微微向右前方凝神。
青銅仙鶴2000年7月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鶴體高大,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表現的是鶴從水中捉到蟲蝦后尖喙離升水面的瞬間姿態。青銅仙鶴的出土使人們對秦代青銅制造工藝造型裝飾特點有了新的認識。
秦陵銅車馬出土于秦陵封土西側,一組兩乘,主體為青銅鑄造,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通體飾有精美絕倫的彩繪。各個部件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連接、子母扣連接、轉軸連接等各種工藝技術,是目前發現的結構最為復雜、形體最為龐大的古代青銅器,被譽為“青銅之冠”。(記者 趙爭耀)
足不出戶賞文物 陜西將打造一批“云”博物館
近日,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財政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廣播電視局共同印發《陜西省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全面提升陜西文化科技創新能力,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完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進文化領域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推進“1155”工程在文化科技融合領域實施。推動陜西省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文化裝備、智慧旅游等實驗室建設,組建陜西省文化科技融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陜西文化科技融合研究院。
加強文化科技融合創新載體建設。新建一批省級示范基地,鼓勵條件成熟的省級示范基地創建國家級示范基地,構建“點-線-面”文化科技融合產業集群式布局。支持陜西省絲路文創基地建設。同時,推動陜西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重點推進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陜西)、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陜西)、中華文化素材庫(陜西)、文化體驗園、文化體驗館、文化專網、文化大數據云平臺、數字化文化生產線的建設。打造立足陜西、輻射全球的“文創+科創+產創+金融”示范性產業聚集基地和文化大數據區域中心。
加快文化科技成果應用及推廣。培育“互聯網+”新型文化業態,促進“智慧文旅”發展。以科技創新賦能全域文旅、鄉村文旅和夜間文旅,引導數字文化旅游消費,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和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供給。實施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公共文化機構“數字文化場館”建設工程,打造一批“云”博物館,催生公共文化產品體驗方式革命性升級。開展“數字文化社區”建設,推進“數字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數字化建設,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務。
在營造文化科技融合生態環境方面,做好人才引進培養和智庫建設。同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設計針對文化科技企業的投融資產品,對符合條件的中小文化科技企業給予貸款風險補償,促進文化科技企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有效對接。
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到2025年,建設30家省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5家文化科技融合領軍企業和50家文化科技融合重點、骨干企業,基本形成創新體系完善、文化科技資源協同效應顯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格局。(記者 王嘉)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