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璠 張鑫 史建鋒
“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天氣也越來越寒冷,可擋不住我們拉菊芋來出售的熱情。”在牧護關鎮秦關村陜西森弗菊芋收購點,村民張大嬸滿腔熱情。
商洛市商州區是國家級貧困縣區,位于商州西部的牧護關鎮,地處秦嶺之巔,更是山大溝深、林密樹茂。昔日貧困交加的村民,如今依靠國家脫貧政策扶持,通過產業轉型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圍繞脫貧目標自力更生,帶動著牧護關鎮發展的腳步也日益穩健。
以綠定產糧退姜進保增收
牧護關鎮下轄22個行政村,一直都是依靠傳統農業吃飯。如何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直是牧護關鎮黨委政府放在心上的頭等大事。
菊芋是商州區委、區政府確定的“四大產業”(光伏、食用菌、菊芋、勞務)之一,牧護關鎮黨委政府堅決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要求,大力發展菊芋產業。
菊芋作為綠色產業,對土壤和環境要求低,產量和效益高。菊芋又名洋姜、鬼子姜,是一種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易種植,有極強的耐寒和耐旱能力。平均海拔1200米的牧護關鎮,冬寒夏涼,特別適合種植菊芋。
2017年,牧護關鎮吹響了鼓勵群眾大力發展菊芋產業的號角。最開始,群眾對種植菊芋會帶來收益半信半疑,愿意種植菊芋的群眾并不多。
萬事開頭難,讓群眾認可種植菊芋能實現增收致富是當前的頭等大事。牧護關鎮黨委政府利用廣播、會議、公告、橫幅、微信等形式,組織“四支隊伍”進村入戶,宣講菊芋種植的有利因素和各項優惠政策,讓群眾了解種植菊芋的前景和價值,最大程度調動群眾種植的積極性。同時,層層動員召開宣傳會議100多次,參與群眾4000余人,堅定了把菊芋作為全鎮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支柱產業的信心。
起初,全鎮只有部分貧困戶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發展菊芋種植1462畝,更多人還是持觀望態度。有付出就有回報,短短幾個月時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這些種植菊芋的村民紛紛嘗到了產業收益的甜頭。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前對菊芋種植持觀望態度的村民也開始效仿,將自有土地進行“翻新”,紛紛種上菊芋。2020年,牧護關鎮已有3210戶村民種植菊芋5019畝,成為全區種植菊芋畝數最多的鎮。
在菊芋收購點,記者遠遠望去,一個身材高挑的中年大哥正在整理著一袋袋菊芋。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他是秦政村村民王軍虎,今年43歲。在接到森弗公司來收購菊芋的消息后,他提前把自家菊芋挖出來,按袋裝好。
“現在黨和國家的政策這么好,我也要把握機遇脫貧致富,從2018年開始種植菊芋,每年僅菊芋一項,就穩定增收2000余元。今年我先挖了45袋,還有部分在地里,等待下次收購時再采挖。”王軍虎說。
訂單收購市場走俏不愁銷
牧護關鎮成立了菊芋產業發展領導小組,黨委書記牽頭總攬,鎮長主抓,駐村干部、村組干部全員參與,并制定了《牧護關鎮菊芋產業發展實施方案》。
此外,牧護關鎮還加強了對村組干部的技能培訓,技術干部分片包抓,對農民群眾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讓群眾真正掌握科學種植菊芋的技術。
牧護關鎮與森弗公司簽訂“訂單式”種植協議,對貧困戶種植的菊芋實行保底收購。村民只管用心種植菊芋,到了收獲季節,森弗公司會派專人來定點按斤收購,這樣的“訂單農業”模式市場風險小、收益穩定,是群眾放心大膽種植菊芋的定心丸。
收獲的季節,一派繁忙景象。在菊芋收購點,鎮、村干部有序組織人員進行銷售,村民們揮汗如雨地堆放著自家生產的菊芋,森弗公司工作人員則不停地收集村民的身份證復印件進行信息核對……
森弗公司的工作人員金女士一大早就來到牧護關鎮秦關村,為當天的菊芋收購做準備。據介紹,該公司在牧護關鎮共設了秦關村、磨溝廟村和松溝村三個收購點。流程是村民先把身份證復印件統一上交,并根據順序帶著自家菊芋去過秤,核對重量后簽字領錢。
“以前自己種地,辛苦一年也就那么點兒錢,現在有了菊芋,收入比以前多了很多,日子是越過越好了。”西溝村村民趙觀軍說。趙觀軍家有五口人,兒子、兒媳和孫子平時都在西安,只有他和老伴在家,兩人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原本種植的土豆和玉米每年能收入2000余元,現在加上種植菊芋的收益,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我去年開始種植菊芋,收益3000多元。今年的菊芋比去年收成還好,今年掙得肯定比去年還要多哩!”趙觀軍笑呵呵地說,這幾年,政府大力支持村民發展產業,每年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借著政府的好政策,他們的生活也是過得越來越有滋味了。
趙觀軍的變化只是牧護關群眾的一個縮影,像趙觀軍一樣通過“訂單農業”種植菊芋實現增收的群眾不勝枚舉,村民熊書記就是其中之一。
熊書記的妻子是一級殘疾人,母親80歲,一家三口兩人失能,生活的重擔全都壓在熊書記的身上。“可別小看這一公斤菊芋1塊2的收購價,我不用出門,既照顧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再加上政府的各項政策,享受著低保、高齡補貼,生活還是很有盼頭的。”熊書記一臉憨笑地說。
“訂單農業”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嘗到了甜頭,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采訪中,許多村民都表示,自從開始“訂單農業”種植菊芋以來,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好處,菊芋種子有補貼,專業公司統一上門收購,閑暇時間還能在家門口打個零工掙錢。菊芋真正成了牧護關鎮群眾脫貧致富的“黃金姜”。
產業受益村民生活更富裕
穿行在牧護關鎮,崇山峻嶺,碧波無盡。田間地坎,成熟的菊芋望不到邊。
秦政村是牧護關鎮唯一的深度貧困村。“這幾年,我們擴大產業規模,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讓村民們都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秦政村黨支部書記武穩琴表示,要想脫貧,必須產業先行,把貧困戶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才是真正為貧困戶脫貧打開了大門。
自2016年實施建檔立卡以來,秦政村共識別貧困戶115戶,到目前已全部脫貧摘帽。這期間,村上以產業發展為抓手,擴大規模、延長鏈條,為農業增效、村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菊芋的再生性非常強,一次種植可以永久繁衍,且容易生長,特別適合大規模發展。”武穩琴說起菊芋種植來如數家珍。產業政策宣講到位和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讓村上所有貧困戶都增強了脫貧的信心,菊芋種植也實現了全覆蓋。
靠山吃山的牧護關鎮,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精心謀劃、精準施策、精確幫扶,通過五年的艱苦奮戰,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
發展菊芋產業以來,每年的種植規模都在不斷擴大,今年總產量7530噸,產值900萬元,種植戶戶均收入2880余元,比種植糧食增收950元。2019年,菊芋銷售5000元以上的有180余戶,銷售萬元以上的有15戶。
牧護關鎮建檔立卡之初,共有貧困戶2459戶8201人,到目前所有貧困村全部退出脫貧序列,摘掉了貧困“帽子”,村民們依靠發展菊芋產業過上了富裕生活。如今的牧護關鎮,已成為秦嶺高山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
牧護關鎮有關負責人表示,全鎮將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積極踐行“黨旗引領脫貧路”主題實踐活動,始終堅持生態文明理念,以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為突破口,大力推廣種植成本低、生產效益高的菊芋產業,確保貧困群眾產業增收,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全鎮貧困群眾長期穩固脫貧。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