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榆陽區南部山區的稻田迎來了收獲季,無定河畔稻浪翻騰,谷粒飄香。魚河鎮四娃圓夢家庭農場千畝水稻也喜迎豐收,負責人常四娃和兒子常成二人接續“稻路”,兩輩人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構建起育苗、種植、加工、銷售、倉儲的水稻全產業鏈,打造增收致富的“金鑰匙”,真正圓了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態農業夢。
近日,記者在魚河鎮四娃圓夢家庭農場的千畝水稻種植基地看到,金黃的水稻綿延成片,稻穗顆粒飽滿,把稻稈壓彎了“腰”。農機手們駕駛著收割機,在金色的稻田中來回穿梭,收割、脫粒、裝車,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今年我們新引進了日產100噸精米的加工設備,它和我們舊設備相比,除了在產能上增加,還在加工過程上有很多改進部分,比如說增加了雙拋雙選雙篩選,還增加了很多中間倉。目前,我們日出量能達到100噸,還新增了六面和兩面全真空包裝線,全部的生產過程由我一人就可以實施完成。”魚河鎮四娃圓夢家庭農場負責人常成說。
與此同時,該農場投資兩千萬元新建的精米加工廠和冷庫也正式建成投用,該生產線在稻谷清理、去濕、碾米、拋光等工段均采用最先進的設備,優化了多項大米生產加工工藝,實現日加工精米100噸,成為全市最大的大米加工生產線。
“我們農場今年種植水稻1500畝,5臺收割機已經連續收割了三天,還有三天就能全部收割完成,畝產應該在一千斤以上。我們從種植、插秧、收割全程機械化,機械化程度基本能達到百分之九十左右。”魚河鎮四娃圓夢家庭農場負責人常四娃說。
老常、小常兩代人接續“稻路”,從做“體力活”到干“技術活”,從收成“看天”到增收“靠技”,年輕人大刀闊斧沖在前面,老一輩坐鎮后方穩住陣腳,這樣的“配置”對于種糧人來說,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目前,四娃圓夢家庭農場通過實施稻蟹綜合混養項目,使傳統農業模式下的“桑榆稻田”逐漸變更為“稻蟹共生”,“以稻養蟹、以蟹養稻”的生態種養模式實現“一地雙收”。而新廠的建成則大幅提升了水稻種植、生產、儲存、加工、產業化服務能力,持續完善全產業鏈,真正做優做強了本土品牌。
“下一步,我們計劃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水產養殖規模,積極探索生態農業模式,拓寬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同時,作為榆陽頭雁,我們還要引領帶動更多水稻種植戶,建立緊密的聯農帶農機制,為他們提供育苗、插秧、加工、包裝、銷售、冷庫儲存等各項服務,讓我們魚河大米走得更遠。”魚河鎮四娃圓夢家庭農場負責人常成說。(記者 許鵬 通訊員 賈赟 李敏堯)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