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軍禮
近日,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兵分多路”,就“加強秦嶺區域內宗教場所管理,助力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開展專題調研。4月9日至12日,赴漢中調研組圍繞加強秦嶺生態保護,提升自然、文化資源對當地發展的促進作用展開了深入調研。
來到城固、洋縣、留壩三縣,省政協委員馬希平感慨當地自然條件的得天獨厚,一路走來如在風景帶穿越。三地依托當地秀美風光打造的古鎮古街,讓人印象更為深刻。但他發現,和麗江古城等同類旅游景點的客流如織相比,華陽古鎮、留壩古街等地卻顯得有些冷清。他認為,要開動腦筋,通過激發古鎮活力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省政協委員沙石也把目光放在了古鎮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上。他表示,各大古鎮核心區域讓人眼前一亮,但核心區域以外應考慮長遠發展之計,應該對樓高、建筑風格等整體進行把控,以便形成風格統一的古鎮風貌。在停車場、公廁等服務設施提升上要下足功夫,同時要注重提升古鎮景區信息化水平,并對周邊河道、公路等進行細節整修,解決好“遠看精致、近看粗糙”的問題。
分布在古鎮以外的散居房屋,同樣引起了沙石的關注。他認為,應該把幾百米甚至一兩公里一戶的分散民居歸集起來,以便通盤考慮、整體規劃,提升區域整體風貌。
漢中除了是天然大氧吧,也是文化積淀深厚的歷史名城。漢中作為道教發源地,這里留有許多道教歷史名人的傳說,這些都是有待挖掘的“富礦”。目前漢中各地在資源開發利用中出現的“快餐多、大餐少”等問題,觸發了省政協委員劉志堃的思考。
“作為曾經的張良廟出家者,我感謝各級部門對于這些宗教場所的大力支持,但我還有一個愿景。”劉志堃說,除了對宗教場所給予支持外,還應該讓文化因素釋放出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光和熱”,變“快餐式”發展為融合當地歷史文化元素的深度發展。同時要發揮政府智慧,解決、協調好宗教與文物保護政策,讓宗教場所在旅游帶動、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但凡宗教場所,往往富集文物古跡。”省政協委員陳旭陽建議,應發揮宗教界人士的重要作用,保護好這些歷史遺產,進一步提升旅游內涵,讓更多人了解秦嶺、走進秦嶺。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