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愿望終于實現了!”吳堡縣文化和旅游文物廣電局工作人員蔣水清告訴記者,她的爺爺叫蔣維禮,畢業于復旦大學,為了支援大西北,從上海來到吳堡中學任教。“爺爺第一次看到黃河,就被半沙半水、渾濁不清的黃河深深震撼了。”
“爺爺一直期盼著黃河能早日變清,所以給我取名‘水清’。這幾年,黃河的水變得越來越清了。”蔣水清說。
黃河的清,緣于黃土高原的綠。1999年之前,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度是31.6%。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2019年,這一數字達到63%以上。黃土高原由“黃”變“綠”。
近年來,陜西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觀念轉變、從突圍到合圍的態勢躍進、從治標到治本的實踐升華。從黃沙飛舞到綠波蕩漾,從荒山禿梁到層巒疊翠,綠色已成為三秦大地的主色調。如今,全省整體工作推進形成新格局,制度體系建設取得新成效,重點區域保護得到新加強,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新提升,綠色低碳發展邁出新步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首個全國生態日,將成為三秦大地人與自然走向和諧共生新的起點。
由“黃”到“綠”,再到“深綠”
“活人怎么能讓沙子欺負死。”這是治沙老英雄郭成旺生前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幾十年來,他帶領一家4代人在榆林毛團村植綠固土,讓4.5萬畝毛烏素沙地披上了綠裝。
63歲時,看到不少鄉親因風沙被迫離開家園,“犟板筋”郭成旺貸款買下5萬株樹苗,動員全家扎進沙地植樹造林。
然而,在沙漠上種活一棵樹談何容易。第一批2000棵樹苗種下沒多久,就被一場大風連根拔起,僅剩一棵存活下來。
正是這棵飽經風沙的楊樹,讓郭成旺看到了堅持下去的希望。為了種樹、護樹,他干脆把家搬到了沙窩里,一住便是30多年。種樹護樹成為郭家人最大的事。父親沒做完兒子做,兒子做不完孫子接著做。靠著這股勁頭,郭成旺一家人讓4.5萬畝沙地變成綠洲。3月31日,郭成旺因病去世,享年102歲。他們一家種下的一排排綠樹,如同哨兵一般攔住了流動的黃色沙丘。
新中國成立伊始,陜西省森林覆蓋率僅為13%。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榆林林木覆蓋率僅有0.9%。脆弱的生態、惡劣的環境,一度使三秦大地被冠上“塵土飛揚”之名。
全國第一個大型生態建設工程“三北”工程啟動,陜西積極響應。截至目前,全省“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5468萬畝。全省荒漠化土地由1999年的4671萬畝減少到2019年的3975萬畝,沙化土地由1999年的2183萬畝減少到2019年的1835萬畝,流動沙地全部得到治理,沙區植被覆蓋度由1.8%提高到60%。陜西成為首個“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多公里。省氣象局衛星資料顯示,以陜北為核心的黃土高原成為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的地區。
由“黃”變“綠”只是第一步。
我省立足“一山兩河”生態治理大格局,系統謀劃、因地制宜、分區施策。黃河流域實行“以綠治黃、以水定綠”,突出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著力推動毛烏素沙地、白于山區、關中北山生態恢復重建。祖脈秦嶺建立完整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功能。長江流域立足國家南水北調水源地,高質量建設水源涵養林,不斷提高生態空間的“含綠量”,由“淺綠”走向“深綠”,實現綠色飽和。
守護藍天碧水凈土
遇到身邊的污染情況隨手拍照上傳舉報。一個月內,不僅影響生活質量的污染沒有了,還能收到生態環境系統發放的幾百元獎金。
“放在以前我也不相信,哪有那么好的事!”咸陽市秦都區市民魏先生說,“我‘隨手拍’了一次之后,終于相信這是真的!”
前一陣子,魏先生路過自己家附近的工廠,發現廠房西側堆積大量建筑垃圾,且沒有覆蓋。“南側也是臟亂差,一刮風滿天都是灰塵。我把圖文情況上傳到‘隨手拍’小程序上,一周后下班路過這里,發現亂堆亂放情況已經沒有了,現場的裸土已經被覆蓋。”魏先生說,“生活在這樣的城市,我相信生態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環境改善了,群眾的體會最深。
數據為人們的直觀感受作了最好的注解。秦嶺生態環境狀況評價為“優”,渭河成為造福三秦兒女的“幸福河”。2022年,全省10個國考城市PM2.5平均濃度39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279.7天,重污染天數平均5.2天。全省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111個國控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96.4%,同比提高5.4個百分點,其中,長江流域首次全部達到Ⅱ類水質以上。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國家考核的33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水環境質量為20年最好水平。全省環境應急事件數量實現“九連降”,生態環境安全穩定。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1年3月,一只腿上附著黃色環志、羽色發灰的朱鹮在淺洼里覓食、棲息。已經架好鏡頭等候多時的攝影愛好者鄭秀宏屏息調好焦距和快門,順利抓拍到了這只短暫停留的“天堂鳥”。
這張朱鹮的特寫被發布到網上后引起關注。原來,照片中朱鹮棲息的淺洼,位于延安富縣直羅鎮葫蘆河流域。
“延安也有朱鹮了!”人們為這個好消息感到高興。
“根據腳環可以確定,這只朱鹮2002年在樓觀臺出生,2015年在銅川野化放飛,是一只19歲的雄鳥。”陜西省自然保護區與野生動植物管理站教授級高工、朱鹮專家常秀云說,“這只朱鹮出現在富縣,改寫了陜北沒有朱鹮活動的歷史。這意味著野外朱鹮棲息地向北又擴展了160多公里。”
2015年,在銅川市耀州區野化放飛后,這只朱鹮于2021年抵達富縣葫蘆河,留在了這個環境適宜、食物充足的地方。
隨著朱鹮種群數量增長和全省生態環境優化,常常可以在網絡上看到類似的消息。1981年發現朱鹮時,朱鹮棲息地不足5平方公里,目前已超過1.6萬平方公里。朱鹮棲息地持續擴大,由大山深處向丘陵平川擴展,由洋縣一隅向秦巴全域擴展,由長江流域向黃河流域擴展,由陜西向全國擴展,并且由中國向東亞擴展,逐步恢復歷史分布。目前,陜西朱鹮種群分布以洋縣為中心,向東西南北自然擴散。在洋縣之外的朱鹮夜宿地數量占到總量的60%以上,棲息地已覆蓋省內6市。
包括朱鹮在內,更多野生動物有了更舒適的棲息環境、更安全的“友鄰”。他們與人類共享綠色生態空間。
我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化生態空間修復治理,加強朱鹮等野生動物野外種群和棲息地保護,不斷提升種群質量數量。三秦大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這是為當代計,也是為萬世謀。
我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心懷“國之大者”,著眼把牢高質量發展基準線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著眼守護我國中央水塔和中華民族祖脈當好秦嶺衛士,著眼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著眼建設我國北方綠色長城深入實施“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特別是關中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扎實推進美麗陜西建設。(記者 申東昕)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