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2018年的樓市,并不能一言蔽之說平淡,實際上更讓產業憂心忡忡的是“低價盤更難”:高價盤限價后,抑制了投資熱忱,也讓“以價換量”這輛戰車運轉起來;低價盤特別是一些3萬以下單價的樓盤遇冷值得警惕,因為動搖的卻是自住者信念,而這部分人口的數量是構成整個流通領域的市場基數。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回歸理性,一些前期“以規劃透支未來(房價)”的項目,在目前的平衡格局里遇到了被兌現要求:直到價值兌現才能價格兌現,消費者的反駁權成就了話語權。同樣這一年的樓市平淡,這是今歲與2013年的最大不同,或者說各有各的蒙太奇,未來看點在于剛需群體的信心重塑。
展望2019年,產業功課是越來越多的房企必須要“從需求和消費者入手”。但盡管如此,還面臨一個供求雙方“孰刻舟孰求劍”的不對稱,因為消費者的價值評估體系在房價面前發生偏移:在房價咬牙可以接受的年代,購房者的價值觀是加法邏輯,“地段要好配套要好環境要好最好兩個衛生間”等等;但在房價已經需要父輩來共同負擔的時代,消費者的需求是減法邏輯,即守住最后的購房理由,所以今天“地鐵代替地段,外環內若能有地鐵,這抗性好像也減弱了”和“景觀和外立面居其后”這兩股綏靖心理都存在消費者心中。
綜合大多數消費者的問答,地鐵和學區是目前購房者價值守恒的兩大底線,前者“有地鐵不僅弱化了距離,而且看得到房價的優勢,至于配套什么都是隨著地鐵而來的輔助利好”,后者是“置業周期拉長的佐證”,從婚房開始考慮到未來的升學,高房價背后的居住穩定性得到了延伸。
這種來自于購房者的價值觀,可能反哺到開發商端口,從拿地到營銷,只有掌握了客戶心理的“可放棄”和“不可放棄”,才能在冷啟動的2019年,讓自己過得相對好。(黃欣偉)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