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場秋雨一場涼,秋意漸濃,天氣轉冷,逐步進入關節炎疾病的高發期。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關節疾病被認定為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據了解,目前全世界骨關節炎患者有3.6億人之多。女性發病多從40歲開始,男性則從50歲開始;55~60歲階段,骨關節炎的發病率急劇增高,發病率達50%;70歲以上老人的骨關節發病率達80%~90%,遠超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記者 李鵬
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在亞洲地區,每6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的某個階段患上關節炎這種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
“膝蓋痛”可能是“關節炎”
“骨關節炎疾病雖然并不致命,但患者會因長期疼痛而影響生活質量、喪失勞動能力,甚至致殘,因此不容小覷。”西安市紅會醫院關節外科主任張育民介紹,其判斷的標準是關節疼痛、關節畸形和關節功能受限。
疼痛是關節炎的最主要表現,開始是活動時出現疼痛也稱活動痛,逐步發展為休息時也痛也稱靜息痛,關節炎的疼痛部位相對固定,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功能受限:關節炎發作會引起關節滑膜組織炎癥,出現疼痛及關節積液,導致關節活動受限。慢性關節炎患者由于長期關節活動受限,可能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喪失。
“減少關節軟骨的磨損,減輕負重是預防骨關節炎的重要因素。”張育民表示,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和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有的人關節長了骨刺以后,以為通過大量運動就能把骨刺“磨”掉,因而拼命活動,例如爬山等。這種“想當然”的做法,不但不會“磨”掉骨刺,反而會加重病情。
發病率高但就診率低
一項來自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庫的研究結果顯示,發病率從人群特征來看骨關節炎女性高于男性;從區域特征來看,農村地區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區;從地域差異看也有明顯不同,即西南地區(13.7%)和西北地區(10.8%)最高,華北地區和東南沿海相對較低。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骨關節炎患者就診率僅為50%,從出現疼痛到確診的時間長達2年,91.6%的患者在出現嚴重膝痛時才就診。西安市紅會醫院關節外科醫生郝陽泉指出,關節炎的治療非常詳細和規范,向個體化、精準化發展,形成一套從物理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微創手術、局部或全部置換關節等階梯化治療的“金字塔”策略,原則是依據患者年齡、性別、體重、自身危險因素、病變部位及程度等選擇階梯化及個體化治療。
“很多人對關節置換不太了解,甚至有恐懼心理。其實人工關節置換能夠幫助晚期膝關節炎的患者減輕疼痛、改善功能,矯正畸形,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骨科最大的兩項進展之一(另一大進展是用關節鏡進行微創技術)。”郝陽泉表示,年齡在60歲以上,關節出現疼痛且難以忍受,且出現畸形(O型腿或X型腿)不能伸直腿(屈曲攣縮畸形)或者X線片子上有與癥狀和體征相應的影像學改變的就可以實施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手術并不是換整個膝關節。郝陽泉打比方,如果牙齒出現空洞,口腔大夫會給牙齒補牙冠,牙根還是自己的。膝關節表面置換相當于換牙冠,膝關節兩側骨頭的主體部分保留,只是把膝關節表面壞掉的軟骨換成人工關節。
骨科專家為你開“運動處方”
骨性關節炎也叫退行性關節病,或者老年性關節病,其實就是指關節老化的過程,就像人上了歲數以后,頭發會變白、皮膚出現皺紋、牙齒變松動一樣,這都是身體老化的表現。
“很多老年人得了關節炎,覺得運動疼就不運動了,這是個誤區。”西安市紅會醫院關節病外科醫生馬建兵介紹,膝關節炎患者需要運動,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于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使軟骨的新陳代謝。適當的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于關節液向軟骨的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但運動的基本原則就是不應該讓膝關節負重或勞累過大,避免加重關節軟骨面的磨損。
馬建兵介紹,一旦發生了關節炎,也不必太過焦慮。在前期還可以采取“運動治療”的方式。例如游泳的時候我們的身體負重會被水的浮力所代替,所以我們的膝關節不用負重太大,而且很好地鍛煉關節的屈伸和肌肉力量,所以游泳、騎車、快走、慢跑都是非常有利關節的鍛煉方式。尤其游泳和慢跑是膝關節炎患者的最佳運動,這兩項運動既不顯著增加膝關節的負荷,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煉。
騎單車也是運動方式之一,但注意車座過高、過低或騎車上坡;仰臥在床上模仿蹬自行車,股四頭肌力量訓練等都是患者可以選擇的運動。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