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期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從“有沒有”轉變為“好不好”。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城鄉發展仍處于不平衡不充分狀態,新時代、新征程,面對新形勢,如何貫徹好落實好黨中央一系列文件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各項重點工作和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農業縣區底子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壓力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差距,農民持續增收穩定增收問題備受關注。
9月,千陽縣政協農業農村和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各鎮政協聯絡組和部分委員,深入鎮村農戶、產業園區、項目現場,通過實地視察、座談討論等方式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進行專題調查,發現了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防范風險能力不足。一些鎮村干部專業知識不足、市場意識不強,對產業發展缺乏科學指導;農產品生產周期長、自然風險高、需求彈性小而生產彈性大,導致農民投資收益無法保障;對受疫情管控影響失業、產生經濟困難的群眾,風險預警較少。二是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多數村集體產業規模偏小、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專業運營人才;部分村在項目發展中定位不準、分析研判不夠,有脫離實際、盲目跟風現象;城中村以資產出租為主,可經營性資源偏少;偏遠村缺乏盤活渠道,資源閑置。三是扶貧資產管理不到位。鎮村普遍存在扶貧資產管理未設置專人專崗,未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在資產實際運營過程中,一些產業項目缺乏精細謀劃,導致部分資產陷入“管不好”“還想管”的困境。四是鄉村治理短板明顯。村民主體意識不強,了解新事物和信息的途徑相對狹小,主要依靠鎮村引導,在治理中“等、靠”思想較重,存在“上熱下冷”現象,鎮村主要以各級督導為導向開展工作,結合群眾實際需求不夠。五是公共服務供給不完善。部分偏遠村莊基本農田建設、水利灌溉設施改造滯后,農產品生產大鎮互聯網、倉儲物流等現代化設施有待提高,鎮村教育、醫療、養老資源不充沛,鄉村文化投入不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系統謀劃、久久為功,只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城鄉融合、以城帶鄉,才能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此,調查組建議:
一、防范化解風險,打好運營“金算盤”。選賢人,用能人,配強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管理機構和領導班子,準確定位村級發展目標,確定發展方向,科學規劃“路線圖”;建立規避機制和防范措施,通過減稅降費、保險公司補充農業保險目錄、加強補貼力度,降低初級農產品風險;突出穩崗就業和產業發展,狠抓后續幫扶措施落實,搶抓后疫情時代新機遇,適應市場新需求,發展新業態、創造新崗位,做好崗前技能培訓,妥善解決群眾“摩擦性”失業問題。
二、統籌產業發展,做強項目“菜籃子”。延長產業鏈,提升農產品深加工能力,改善涉農倉儲、保鮮、烘干等設施條件,建立配送中心;做大做強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流通主業,拓寬銷路、減少中間商;以“數字鄉村”“智慧農業”建設為抓手,不斷提高農村信息化裝備水平;加大產品質量監測力度,建立售后機制,挖掘產品文化內涵,打造金字招牌;加強農村環境改善、農業經營主體間的協同、專業合作社的服務,推動三產融合,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三、引入動力源泉,建好人才“蓄水池”。依托駐外流動黨組織、商會及招商引資點,建立招才引智工作站,采取項目合作、掛職兼職、技術指導等“柔性”方式引進亟需人才;通過新型農民技能提升、鄉土人才培育示范、鄉村人才定向培養,重點培育“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充分挖掘本土人才的潛能;多措并舉實現各類人才的精準回引、抱團回歸,逐步形成“一流服務留住一批人才、一批人才建設一流鄉村”的良性循環。
四、盤活資源優勢,充實經濟“儲蓄倉”。發揮“萬企興萬村”推動作用,鼓勵企業結合鄉村特點,挖掘優質項目,深化對接,推動實施;明確扶貧資產的所有權、收益權和管護責任,完善農村資產管護機制和辦法,落實管護人員和經費,防止資產流失浪費;探索利用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興建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物流中心等,通過物業租賃經營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組織開展集體資產管理培訓,對管理全過程進行公告公示,提高運營管理的透明度。
五、激發自治能力,畫好富村“山居圖”。強化基層黨建對鄉村治理的引領作用,加強法治鎮村建設,開展集體學法、旁聽廊審、法治培訓活動;健全村民自治委員會,建立“協商議事廳”,發揮縣鎮村三級聯動網格化管理優勢,探索村民集中居住區自建物業;持續推進鎮村移風易俗,推廣管理積分制、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加大對高價彩禮、人情攀比、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的治理,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六、加速服務均等,打造生活“舒適圈”。改變傳統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建立村民需求表達機制;發揮移民安置小區優勢,推行“政務服務+”共建共享服務平臺;開展“縣管校聘”改革,使教育資源供給由行政區覆蓋向常住人口覆蓋轉變,構建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城鄉學校共同體;加快縣級醫療機構、養老機構與重點社區、重點村醫療共同體建設,有效解決“小散弱偏”問題;依托農村傳統習俗開展公共文化活動,建好村史館、鄉賢館、文化館,打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經絡。(張夢樓 高藝偉)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