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中省密集出臺增加崗位供給、精準開展就業服務等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陜西作為教育大省,2022屆高校畢業生約為41.5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增幅及總量均創歷史新高,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形勢嚴峻。
崗位供需結構性矛盾
較往年更高
打電話、走訪調研、為用人單位和學生牽線搭橋……自4月以來,西安財經大學校領導先后帶隊前往多家用人單位走訪調研,通過實施訪企拓崗聯絡校友、建立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簽署大學生就業實習基地建設協議書、產學研和鄉村振興合作框架協議等,促進畢業生就業。
據了解,西安財經大學2022屆畢業生共4406人,其中碩士生446人,本科生3960人。截至5月25日,全校落實畢業去向2221人,畢業去向落實率50.41%,同比下降10%左右。
“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較往年相比進展緩慢。”西安財經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申淵源表示,全國畢業生就業規模持續增加,就業壓力劇增,加之線下招聘工作開展困難,供需對接難度較往年更高,崗位供需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更加明顯等,成為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申淵源表示,面對當前就業工作中的諸多挑戰,學校積極研判形勢,努力拓寬就業渠道,走訪企業30余家,挖潛崗位資源500余個。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實地走訪和線上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同人才市場、重點企業的聯系,深挖資源、廣拓渠道,同時設立“網絡求職面試間”,助力畢業生“云求職”。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工部部長薛曉娟表示,今年,學校制定了早謀劃、早行動、精準服務、精準對接等工作思路,積極應對新挑戰。記者了解到,2022該校畢業生共4020人,截至5月20日,畢業生總體畢業去向落實率為64.80%,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就業難”與“招工難”
現象并存
采訪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營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往企業每年都會招聘新人,因受疫情影響,企業盡力保障員工不降薪,對于招錄新人,今年這一計劃暫時擱淺,事實上這也影響到企業崗位供需平衡。
“由于部分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我們有崗位,但卻招不到合適的人,存在‘崗位等人’的尷尬局面。”西安高新區某健康管理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表示。
記者通過走訪發現,目前社會上“就業難”與“招工難”現象并存。申淵源表示,部分學科專業與行業區域等方面的結構性就業矛盾越發明顯,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并存、人等崗位、崗位等人并存等現象越發突出。
“就業答卷”怎么做?
政協委員來支招
“在高校畢業生供需總量失衡的同時,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緩解,‘就業難’與‘招工難’現象并存。如何更好地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需多措并舉、標本兼治,多元參與、協同發力。”省政協委員、省財政廳總經濟師武永義表示。
武永義建議,以高質量經濟發展帶動就業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治本之策。應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堅持以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壯大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新動能,拓展新空間。
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姜志德表示,應鼓勵支持民營科技企業吸納大學生就業。政府應設立有針對性的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財政扶持基金,根據民營科技型企業吸納大學生的人數給予掛鉤獎勵;引導銀行和金融機構為民營科技企業在新生產能力建設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組建和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吸納高校畢業生集中力量開展新技術研發、新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等開創性工作。
“政府應積極搭建平臺,支持建設一批包括高校大學生創業園在內的高質量創業孵化載體和創業園區,為大學生自主創業創造條件。作為農科類大學生,要胸懷大志,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積極投身基層工作,為保障中國人‘端穩中國飯碗’而努力。”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保軍建議。
各界導報記者李彥伶/文
圖片源自網絡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