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革延安市委 何久高 宋慧
從高維度、大視角、長焦距來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的“五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國繼全面小康之后又一偉大的、長期的戰略工程,其直接關系到將來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
中共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過去只強調“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增加了“農村現代化”這一重要內容,標志著我國“三農”工作進入新發展階段。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目前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狀和問題是:城鄉發展不協調、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農業農村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短板,農村勞動力短缺、人才缺乏,教育醫療資源缺失、基礎設施滯后、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還將長期存在,村莊消亡趨勢還在加劇。
我們在縣區調研時發現,大部分農村,特別是相對偏僻的村莊,村中只有老弱病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莊沒有學校,鄉村衛生室多數為擺設;基本農田建設滯后,沒有規劃,農民胡亂開墾,破壞鄉村生態的現象時有發生;事關農產品收購、儲藏、加工、分級,包裝和銷售的涉農企業缺少;空心村、瀕死村還有不斷增多的趨勢。許多村莊可以用三句話來形容:朗朗的讀書聲已隨風遠去,淡淡的鄉愁已無處追尋,只有那殘垣斷壁和老樹昏鴉還隱約昭示著過去的人歡馬叫。
“大疫止于野,大難避于鄉”,“鄉村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農業農村不僅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安全和穩定,也關系到國家的戰略縱深。盡管和平與發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題,但戰爭從未遠離人類世界。現代和將來,戰爭的主戰場在城鎮,而廣大農村則是我們廣闊的戰略縱深。另外,20年后,我國將出現“逆城市化”潮流。如果鄉村繼續蕭條和消亡,我們將如何應對?完全可以說,像我們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鄉村的大批消亡是極其危險的。所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既是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農業、農村全面現代化的基礎工程。鑒于上述情況,我們認為:應面對城鎮化日益加劇和鄉村日趨消亡的現狀,堅持政策導向,立足小鄉村、大農業,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斷提高農民生產、生活質量為目標,緊緊抓住“一個基石”(鄉村教育)、“一個核心”(鄉村產業),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01
推進農村產業體系建設“促增收”
產業是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的核心。一是在項目、資金方面優先向特色產業優勢區傾斜,促進優勢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二是加大對農產品倉儲、加工、流通等環節的支持力度,出臺信貸、用地、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工商資本積極參與鄉村產業建設。三是大力發展鄉村產業龍頭企業,完善鄉村產業鏈,推動鄉村產品經濟向商品經濟深度發展。比如,組建富縣直羅貢米公司,經營貢米的收購、儲藏、加工、包裝和銷售,解決貢米種植戶銷售難、價格波動大,農戶利益受損的問題。四是大力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從我市鄉村的現實狀況和長遠來看,家庭農場是山區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形態。因此,要大力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推動鄉村產業走小集約化發展道路,確保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五是加快鄉村產業防災減災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針對人類對自然災害抵抗能力十分有限的客觀事實,著重加強鄉村產業的社會保險體系建設。六是重視對現行涉農政策是否與我市鄉村實際相適應以及在執行中存在的偏差進行調研糾偏。如住建部門在鄉村大規模一刀切式拆除作為農民生產和生活資料的住房,斷農民退路的政策是否妥當?很有必要進行調研和糾錯。七是盡快制定并實施農業補貼政策。農業不是城鎮工商業,而是事關國家和社會安全穩定的“特殊事業”。因此,不要被城鎮的浮華遮蔽了雙眼,要把“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思路落實到實處,盡快制定和實施對糧食種植戶的補貼政策,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和糧食種植戶的積極性。以此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以此確保飯碗始終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同時,把經營農副產品的企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享受農業優惠政策,確保農民收益的穩定。
02
推進鄉村教育和醫療均衡發展“穩鄉村”
鄉村教育是鄉村穩定的基石。沒有教育的鄉村,消亡只是時間問題,這是不言而喻的。一是積極推行小學在中心村、初中在鄉鎮、高中在縣城的教育模式。打破現有行政區劃,按照方圓5公里、30名左右生源,就設一個學校或教學點的原則,重新布局鄉村小學或教學點。二是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大力推行遠程同步教育、實現優勢教育資源共享。三是建立城鄉教師輪流互動制度。一方面使鄉村學生能夠享受到城鎮優勢教育資源;另一方面能夠不斷提升鄉村教師的教學水平。并且要把城鎮教師是否有鄉村教學經歷及年限作為他們職稱、晉級、回城和提拔的重要依據和必要條件。四是推動醫療資源有序下沉,實現醫療在鄉村全覆蓋。設立流動醫療所,發揮村醫、全科醫生作用,解決鄉村醫療資源不足問題。完善分級醫療制度,小病不出鄉,大病少出縣。五是根據鄉村的現狀和醫療需求,著眼現實和長遠,培養“亦農亦醫”的現代赤腳醫生。
03
推動城鄉協調發展“補短板”
“利益決定生死,政策決定興衰”。一是對現行行政推動城鎮化政策進行微調,將預防和治理“城市超載”和“農村蕭條”提到議事日程。根據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城鎮化率總體將穩定在百分之七十左右。因此,大體按照7:3的城鄉比例,建立健全城鄉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遏制鄉村過度蕭條和“城市超載”的加劇。二是注重鄉村建設行動規劃,明確村莊規劃定位,保留村要完善規劃,細化建設標準。要充分認識鄉村村民居住分散性的合理性,因地制宜,謹慎實施移民搬遷,選擇生產方便、交通便利、環境適宜等條件較好的區域,在尊重農民意愿和方便農民生產、生活的基礎上,對村莊進行整合。三是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投入更多的資源和力量優先發展鄉村,在資源要素、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向鄉村傾斜,確保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不掉隊。四是對不在鄉務農、土地撂荒并將長期不返鄉務農者,實行雙向選擇,將個人承包土地進行流轉盤活,集約化利用閑置土地。五是有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基本農田建設,防止農民胡亂開墾農田破壞鄉村生態。
04
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增活力”
一是保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完善“第一書記”駐村制度,將選調生政策向村級延伸,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完善農村人才教育、培養、就業制度,將鄉村教師、涉農專業人才教育和鄉村實用技能人才培養納入補貼范圍,鼓勵城鎮企業家到鄉村發展;三是制定出臺“城鄉人口互動”政策。試行現代鄉紳制度。鼓勵退休干部職工回鄉定居,推動知識、技術、人才和新思想、新觀念向鄉村流動。四是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引導農民工、退伍軍人、本地大學生等各類人才回鄉創業,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本土化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05
加強農村生態保護“靚環境”
一是加大對生態脆弱區退耕還林后續支持力度,建立退耕農戶生態補償機制,持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二是加大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扶持力度,促進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農膜等廢棄物多元化利用,解決鄉村環境治理難點問題。三是加大對鄉村垃圾、污水處理和“廁所革命”的資金支持力度,積極推行“廁所進民居”“糞土管道還田”政策,補齊鄉村垃圾、污水治理突出短板,從源頭上凈化生態。
06
推進移風易俗“強治理”
從根本上來看,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希望,在于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在于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一是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組織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等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弘揚真善美,凝聚正能量。二是加強鄉村社會組織建設,修訂完善村規民約,遏制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天價彩禮、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推進鄉村文明進程。三是加強法治教育,強化村民法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和公德意識。依法嚴厲打擊村匪村霸、宗族黑惡勢力、流氓地痞和潑皮無賴,大力整治賭博風、懶散風,全面凈化鄉村社會環境。四是進一步加強對鄉村干部的監督管理,防范書記、村長一肩挑,權力進一步集中后所帶來的新的腐敗風險。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