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康斌 謝昊天
秦嶺南麓、漢水之濱,春潮涌動,生機盎然。
漢中“兩會時間”分秒充盈發展信心,匯聚奮進合力。2月23日,漢中市政協五屆五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6名委員依次走上講臺,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言資政,從善政興業到惠民宜居,從挖掘潛能到釋放活力,聚焦熱點干貨十足。
文化底蘊涵養城市氣質
漢中地處秦嶺巴山之間,奇峰秀水為發展旅游產業賦予天然優勢。漢中市政協委員李龍正認為,打造漢中“四季、三代、兩山、一都”體育旅游勢在必行。應圍繞秦嶺巴山特色資源,面向老、中、青三代,發展四季咸宜的體育旅游項目,將漢中打造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戶外休閑之都。
近年來,隨著全域旅游發展漸成熱潮,民宿經濟持續升溫。漢中市政協委員劉軍建議,要避免鄉村民宿低層次和同質化發展,從建筑風格、文化主題、運營管理等多方面著手,充分彰顯農村“土氣”,善于利用鄉村“老氣”,巧于煥發農民“生氣”,精于融入時代“朝氣”,讓游客既享舒適度,又品特色化。
漢中是漢文化發祥地,如何將漢文化品牌做大做強,是新時代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答題。漢中市政協委員張鑫建議,要借助地方高校人才、科研以及思想等優勢,設計、打造親民的漢文化文創產品,開展以漢文化為主題的培訓和公益展覽等活動,增強漢文化親和度和感召力。
以學促研匯聚創新力量
教育關乎國計民生。漢中市政協委員王玲調研發現,目前,漢中市中心城區存在學位供需矛盾突出、學校布點明顯失衡、教育投入總量較低、教師編制嚴重緊缺等問題。她建議,要繪好高線謀劃、中線均衡、主線推進、輔線補充、內線管理“五線譜”,把中心城區建成教育書香福地。
漢中市政協委員楊美華關注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她建議,加大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培訓,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增強教師的應對能力,使其在發現學生心理問題時能第一時間有效疏導。
隨著清華大學氫能源燃料電池研究中心落戶漢中,民營民用貨機項目正式啟動,陜鋼集團鋼鐵產業研究院正式組建,一批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相繼建成,漢中市正全力打造“學研在漢中”城市品牌,將“產、教、城、人、科”融為一體。為此,漢中市政協常委樊華建議,探索產教融合人才培育新模式,建立政府、企業、高校人才培養與輸送長效合作機制,共享技術資源、共建實訓基地、共搭創新平臺。
興業奮進共繪嶄新藍圖
統計數據顯示,裝備制造業對漢中市GDP的貢獻近500億元,約占全市GDP的三分之一。漢中市政協委員饒義鐘認為,要推進中高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有前瞻性布局。要立足漢中欠發達內陸城市的特點,用好用活用足國家產業扶持政策,完善航空、新材料、精密制造、核工業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搞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上,不斷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激發企業原動力。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總動員,漢中如何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漢中市政協委員何耘認為,一方面,要消除人才回流農村、發展農業的制度壁壘;另一方面,要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強化與小農戶的利益聯接。此外,還應繼續做好土地整治、區域農產品品牌建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歷盡千帆歸來,還是家鄉最好。”漢中市政協委員張紅常年在外創業,她說:“今日的漢中,‘顏值’更高、‘氣質’更佳、‘品質’更優,已成為近者悅、遠者來,值得信賴的希望之城。”她表示,作為漢中兒女,要不懈打拼,勇做奮斗時代“弄潮兒”;情系家鄉,當好漢中形象“代言人”;造福桑梓,成為投資興業“主力軍”。
打造漢藥品牌,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破解城市“空中蜘蛛網”“馬路拉鏈”問題,規范物業管理服務,探索建立符合實際的節水長效機制……會場內外,委員們希望更多真知灼見轉化為助力漢中高質量發展的硬招、實招。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