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蔣維博
“我熱切期盼自己能親身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之中。”今年58歲的張小明是銅川市政協派駐宜君縣棋盤鎮馬泉村第一書記,談起投身脫貧一線的初衷,他如是說。
來到馬泉村,鎮上給駐村第一書記安排有宿舍,但張小明為安下心、扎下根,選擇居住在村上提供的辦公室里。他說,怎么方便工作怎么來,這樣可以盡快熟悉村情戶情。此外,他還在村委會后面騰出一間房子,自己動手搟面條、蒸饅頭,村上干部也經常到他這里“蹭飯”。
解決村民的煩心事
今年疫情期間,張小明大年初二就趕到村上,隨即召開駐村干部和兩委干部會,安排疫情防控工作,帶領黨員干部設立村口監測站,開展疫情排查和宣傳工作,對村上外來人員逐一登記監控,對村主干道和公共場所進行消毒作業,確保不漏一人、不留死角。
“面對疫情,老百姓很是自覺,我很感動,他們缺少口罩和消毒液,我很著急!”這是張小明1月29日在微信朋友圈發的一條求助信息。
張小明的一位朋友看到這條信息后,為村上送來1000余個口罩、80公斤消毒液。隨后,銅川市政協也為貧困戶捐贈了口罩和相關物資,緩解了村上防疫物品短缺的問題。
“村民的煩心事就是我工作的切入點,我的工作就是為群眾排憂解難。”張小明說。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村民生活用水問題,他積極爭取水務部門項目資金40萬元,為村里修建了水塔,鋪設1800米管道,馬泉村從此告別了季節性缺水難題。
多措并舉助農增收
“我和老伴年齡大了,不種地了,在村里養豬場當飼養員,工資加分紅,一年下來,比種地的收入翻了好幾番。”姚栓虎笑呵呵地說。
姚栓虎是馬泉村的脫貧戶,他所說的養豬場是新希望六和集團在馬泉村的養殖產業扶貧項目,該項目采用“政府+龍頭企業+村集體+N個貧困戶”模式,是實現產業扶貧的成功范例。
近年來,在銅川市政協的幫助下,村里建設豬舍,代養育肥生豬,新希望六和集團提供豬苗、飼料、獸藥、技術服務并回收成品豬,承擔疫情、市場行情及環保等風險,半年出一次欄,每頭生豬支付300元代養費。
據張小明介紹,今年村生豬養殖場第一茬出欄580頭,純收入19萬元,帶動姚栓虎等4戶貧困戶就業脫貧,帶動村中貧困勞動力十余人。
正是看準生豬養殖帶貧益貧良好效應,今年年初,張小明計劃擴大養殖規模,經過多方協調考察,爭取到項目資金120萬元,8月份完成800頭養殖圈舍擴建,達到年出欄2500頭的養殖規模。目前存欄1300頭,預計年底純收益可達50萬元。
打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促進鄉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是張小明最操心的事。
馬泉村四組脫貧戶舒燕平家,曾因家中勞動力不足、危房等原因致貧,這幾年在銅川市政協的精準幫扶下,全家搬遷到鎮上的扶貧安置小區,舒燕平也順利完成大學學業。畢業后,張小明便把舒燕平作為“結親戚”對象,為其在村委會安排了專職公益崗位。
返鄉后的舒燕平肯干能干,事事搶在前面,前不久還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把舒燕平安排到村上工作,也是張小明的長遠考慮。“年輕人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我們現在就為他們搭好臺,讓他們盡快參與村上的事情,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張小明說。
今年,馬泉村8戶未脫貧戶經四支隊伍研判和村民代表評議,于10月精準退出,全村65戶貧困戶已全部退出貧困系列。目前,一位村民成為黨員發展對象,三位村民主動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