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滿淑涵 康斌 謝昊天
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資源優勢,漢中市正加力打造“真美漢中、康養福地”特色品牌,建設成為國家級中醫藥生產研發基地、國內外知名的綠色康養之都和人民群眾向往的生活福地。在今年的漢中市兩會上,多位市政協委員瞄準“特色康養”踴躍建言,貢獻金點子。
樊華委員
打造原居安養服務體系
“目前,漢中市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20%,老齡化趨勢嚴峻。”漢中市政協委員、民革漢中市委會駐會副主委兼秘書長樊華在老年公寓、社區照護中心和農村互助幸福院調研時發現,醫養服務標準不統一、融合程度不充分、管理機制不健全等短板亟待補齊。
去年夏天在杭州調研智慧城市的經歷給樊華帶來啟發:用“城市大腦”搭建“民生直達”平臺,將為老服務下沉到社區,或許更符合大家的養老心態。“怎樣讓老年人原居安養?可以通過家庭養老、社區托老、街區助老服務圈,打造政策系統化、資源集約化、保障立體化、服務品質化的特色養老體系。”
為此,樊華建議,民政、衛健等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建立聯動協作機制,科學規劃醫養結合設施布局,完善頂層設計;建立健全醫養結合服務標準,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促進行業優勝劣汰;依托醫聯體實現養老、醫療雙向轉診,積極推廣家庭病床、家庭醫生服務模式,更好地為高齡、重病、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就近就醫便利。
丁銳委員
立足優勢發展大健康產業
漢中素有“生物基因庫”和“天然藥庫”之稱,是全國中藥材傳統生產地之一。如何激發中醫藥資源活力,服務正在興起的康養產業發展?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漢中市政協委員、陜西理工大學生物學院教師丁銳帶來了他的思考。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高質量養老的需求越來越大,健康是其中的關鍵指標。”丁銳說,健康宜居環境的打造,需要全社會聯動,提高健康素養,普及健康行動,真正叫響漢中“康養福地”品牌。
他建議,可采取分類扶持的辦法,推進“醫養結合”進家庭,使居家養老有活力;“醫養結合”進社區,使社區養老有保障;“醫養結合”進機構,使機構養老有后勁。同時,集合秦巴山水旅游資源優勢,加快先行先試,發展養老、休閑、保健為一體的大健康產業。
王麗委員
多元化需求呼喚專業化服務
“養老是牽動每個家庭的民生問題,包含多樣性、個性化的需求,需要我們加快建構更完備的養老服務體系。”漢中市政協委員、城固縣政協副主席王麗發現,近年來,關注養老的提案更多了,涉及的問題也更加多元,老年人不再單純追求飯有人做、衣有人洗的生活照料服務,而是向往豐富充實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專業貼心的保健護理服務。
專業服務還需專業人才支撐。王麗建議,積極推進養老服務職業教育,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打通崗位晉升通道,完善薪資待遇保障機制,提高養老服務專業化水平,增強行業吸引力。
“漢中‘康養福地’不僅要為本地老年人提供優質服務,還要引來外地客流。”王麗說,隨著高鐵過境、機場通航,外地老人到漢中醫養、旅居更加便利,因此,全面推進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刻不容緩。
何宏賓委員
突出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
漢中市兩會期間,民進漢中市委會提交集體提案關注養老服務業發展。漢中市政協委員、民進漢中市委會宣傳部部長何宏賓說,漢中氣候宜人、文化厚重,發展康養產業獨具優勢。當前,要因地制宜延長康養產業鏈,增加就業,帶動脫貧,促進社會和諧,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發展康養產業應避免局限思維、單一看待。”何宏賓說,這背后潛藏著提升中醫藥產業和精細化服務業的眾多機遇。
民進漢中市委會建議,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主動作為,推動中省養老政策落地見效,通過土地、資金、稅收等優惠政策,激勵養老服務機構做大做強,突出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支持養老服務專業化連鎖經營,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