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昌榮
“能賣錢的藍桶桶,易腐爛的綠桶桶,有毒有害紅桶桶,沒人要的灰桶桶。”2019年9月以來,這段垃圾分類的順口溜提醒人們,學會垃圾分類將成為“必備技能”。
如何增強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分類之后如何處理?怎樣提高垃圾分類的成效?省政協委員、陜西三秦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白劍波對此進行了調研。
“先分類后混裝混運問題尤為突出。”白劍波說,現階段西安市大多數小區垃圾收運模式主要是由物業車輛將垃圾運至集中地點,再由環衛車輛運至垃圾轉運站壓縮處理,最后運至江村溝垃圾填埋場。
“當前的分類收運保障體系運轉能力不足,即便居民進行了源頭分類,但后續的集中收運環節‘一鍋燴’狀況依舊嚴峻,大量的生活垃圾在分次流轉過程都處于無監管狀態,令分類的努力變為徒勞。”白劍波還發現,易腐垃圾的終端處理能力不足,使得垃圾末端處置不堪重負。
生活垃圾分類是一個需要公眾參與、一系列社會條件保障、各個環節相關政策法規配套,以及廣泛宣傳教育才能順利實施的系統工程。 “要將垃圾分類理念深深地嵌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實現生活垃圾源頭的自覺減量化。”白劍波認為,要優化垃圾分揀中心、廢舊物資回收點的布局,完善回收網絡;運用互聯網思維,群策群力打造智能垃圾分類系統,推進廢舊物資回收再利用的力度。
白劍波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統籌安排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建設項目,利用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切實搞好頂層設計,鼓勵和支持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園區建設,實現垃圾處理設施和資源的共享,提高垃圾處理的綜合效益和水平。
他認為,應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垃圾分類,加速推進生活垃圾末端填埋焚燒處置設施建設,調整部門權限,重視消納并利用廢棄物的企業開發培育,通過保本微利的原則給予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投融資機制。
“垃圾處理只有形成一個產業鏈,才能減少填埋量。”白劍波建議,加大垃圾分類終端處理裝備研發投入,建立與分類品種相配套、與再生資源利用相協調的回收體系,實現分類收運、回收、利用和處理設施實現無縫銜接。同時要注重新工藝、新標準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整個過程的運用和提升,減少垃圾混裝、混運、混處理帶來的環境破壞和可回收資源的浪費。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