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重霾的成因實際上是一個科學問題。”1月18日,省政協委員、省政協原副主席周衛健在參加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專題(聯組)討論時表示。
霾的發生發展既有自然因素的影響,也有人為排放污染物的影響。人們認為人為排放是重霾發生的內因,氣象是外因,內因通過外因起作用,依科學本質而言,冬季重霾事件應該歸因于人為排放和大氣過程相互作用的協同效應。
何為協同效應?周衛健以華北地區冬季取暖中的人為排放為例說,冬季燃煤、生物質燃燒等居民取暖所導致的污染排放都會導致霧霾的增加,PM2.5濃度高達20%到50%。
2013年,“大氣國十條”實施以來,華北地區一次性排污明顯下降,但仍維持在較高水平。
每年冬季,我省關中地區群眾都會燒炕取暖。但燒炕取暖帶來的生物質燃燒排放及易散性粉塵,包括道路揚塵、建筑施工等因素,都會增加PM2.5濃度。
周衛健說,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與農業排放的氨氣疊加混合,導致二次顆粒物快速增長,也加重了重霾污染的形成與發展。其中,農業氨排放PM2.5高達30%。
2019年冬季,由于受北方冷空氣影響和風力的偏弱,大氣相對靜穩,加之凈地表逆溫和濕度較大的氣象因素,促進污染物的快速累積和難以消散。
“在同等污染排放下,不利的天氣條件可以將污染的程度放大到20%。”周衛健解釋說,就是同樣的排放條件,如果氣象條件不好,就有一個放大效應,導致污染加重。
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周衛健建議,要減少化石能源的人為排放,減少周邊城市散煤燃燒,大力推進冬季清潔取暖。要實時監測重霾期間PM2.5濃度及組成的變化過程,根據污染物時空變化規律及采暖的地區、行業、污染物種類與組合制定精準控制措施,抑制重霾發展。
此外,還要加強重霾過程中二次污染物形成的關鍵化學物理機制的研究,深化對重霾形成中促進因子的科學理解,加強重霾形成過程與氣象條件的關系、互饋機制與協同效應的研究,提高重霾污染的預警預報精度,制定有效的短期和中長期減排政策;加強科普宣傳,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擴大西安禁鞭禁燃區域,確保空氣質量持續向好。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