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謝昊天)“要轉變發展理念,壯大集體經濟,讓農民更快地共享農村改革紅利。”2019年12月24日,漢中市政協召開五屆十七次常委會議,專題協商全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多位委員在會上建議,進一步創新集體經濟運行機制與發展模式,靈活人才引進機制,有效推動農業農村實現高質量發展。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涉及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改革難度大,面對改革的考驗,不同地域、不同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村(社區)思想認識不同,市政協委員、國家統計局漢中調查隊原隊長、黨組書記孟金俠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深入基層,加強政策解讀和干部培訓,讓基層干部群眾全面了解改革精神和政策要求,同時開展多形式宣傳,提升農民的參與度,爭取群眾支持。
“制約全市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人才,普遍缺乏懂管理、有投資意識、有市場研究能力的經營管理人才。”市政協委員、漢中市農廣校校長李小玉認為,要實施職業經理人管理方式,一方面要鼓勵村鎮社區引進職業化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出臺人才激勵政策,允許在職的技術人員、大專院校的專家教授到村集體經濟組織兼任經理。同時,要依托涉農培訓項目,培養一批土生土長的農業管理人才。采取定期舉行培訓班或外出考察等方式,轉變觀念,創新思維,抓好經營,并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強農經體系和隊伍建設。
漢中是農業大市,95%的村鎮以農業產業為主,土地流轉率26.7%,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現代農業尚處于初步階段,新成立的集體經濟多以承包土地資源、租賃經營性資產等方式經營。為此李小玉建議,各鎮、村、社區應立足當地資源,宜工則公、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分類指導,發展產業,樹立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理念,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努力增加農業附加值。
全市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空殼村”由2017年的1382個下降至2018年的996個。“由于歷史原因多數村集體經濟已‘空殼化’‘空心化’,農村集體經濟薄弱,有經營性資產的村較少,而當前改革的推進模式單一化較嚴重。”市政協委員、市農技中心副主任屈發科認為,應結合實際,根據集體資產的不同類型和村集體現狀開展分類推進,因地制宜,統籌發展,對經營性資產多的村要做好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集體成員界定,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對經營性資產少、資源性資產多的村要鼓勵開發集體資源,積極探索通過土地入股、農戶入社,發展合作經濟。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如果只是給集體和農戶發一堆‘紅本本’,絕不是改革的設計初衷和根本追求。”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副主席馬煥清認為,改革應當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求來推進,只有立足鄉村振興大戰略,通過產權改革,讓生產要素活起來,讓鄉村村落美起來,讓農業效益漲起來,才是改革的成功標志。
馬煥清建議,在農村土地總體利用的大框架下,盤活現有土地資源,結合實際,廣泛吸收全社會各類經濟主體奔向農村,投資創業,要從本地的自然資源、歷史人文、生產生活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多維度研判和定位,配套編制農村村莊村落建設規劃。
“產業振興是農村振興的核心和關鍵,只有抓住發展產業的‘牛鼻子’,鄉村振興才有前途和希望。”馬煥清說,從出臺產業發展大規劃、組建產業發展大平臺、建立產權交易和綠色金融平臺等方面入手,吸引八方客商到當地投資創業,最終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群眾獲得感。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