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振博 劉居星
良好的社會治理是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和保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政府工作報告也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了具體要求。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對社會治理能力與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如何持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我省代表委員就此話題積極建言獻策。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 深化共建共治共享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推廣促進社會和諧的“楓橋經驗”,構建城鄉社區治理新格局。
全國人大代表、安康市市長趙俊民表示,安康市積極實踐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全面構建“三力聯調”多元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體系,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推動了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初見成效。
“接下來,安康市要以平安社區、法治社區、智慧社區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優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體系、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趙俊民表示,要不斷豐富黨建引領“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有效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各類矛盾,鞏固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提升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在當前陜西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的背景下,陜西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來陜西求學、就業、旅游、投資,這就要求我們要持續提升社會治理和治安防控的水平。”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市公安局蓮湖分局勞動南路派出所民警郝世玲說。
郝世玲說,在具體工作中,她創新總結了“以公安為主導、以企業為支撐、以社區為基礎、以網絡為平臺”的“1+3”社區警務管理模式,以及“10種力量進社區”等社區工作模式,有效提升了社區治理水平,實現了社區和睦和諧。她建議,在推進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中,要充分調動區域內企業、群眾等的積極性,有效聯動各種力量,讓平安建設深入推進;同時要充分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包括互聯網和大數據“,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方便群眾辦理各類事務。
牢固樹立法治思維 加強社會普法教育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長期以來我國社會治理成功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和結晶。”談及“共建共治共享”,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如是說。
鞏富文認為,法治化水平是社會治理水平的重要方面,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性保障,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離不開制度的保護。在相關法律法規乃至政策的制定中,在財政制度、分配制度、社保制度等的建設中,應充分尊重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利,使他們廣泛參與到社會治理當中。
鞏富文說,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普法教育,使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深入人心,使人民群眾普遍具備參與社會治理的強烈意識、知識和能力,最終形成國家、政府、社會建設以法治為基本導向的發展模式,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發揮文化涵養功能 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尚
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信念,對于凝聚共識、引領社會文明風尚、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謝陽舉認為,應發揮文化在構建良好社會秩序、優化社會結構、營造社會治理氛圍上的積極作用,為完善社會治理提供持續的動力。
“全民參與社會治理需要厚植文化傳統,推進形成濃厚的群眾自治氛圍,讓人們在參與中心理上得到滿足、精神上有獲得感、思想意識上有提高。”謝陽舉說,應注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并形成良好社會風尚,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指引。
謝陽舉建議,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利用現有文化設施,搭建文化活動平臺,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健康、陽光、多樣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最終構建起全民參與社會治理的良好文化生態。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