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嘉陵江畔的陽平關鎮千峰戴雪。小寨子村脫貧戶陳保安坐在火塘邊,一五一十地向幫扶干部算自己的天麻收入賬:合伙栽天麻、育零代種,收入超過10萬元,給自己分了3萬多元,減去成本,自己還有這個數——老陳比出兩個指頭,感慨地說:“這兩年,全靠政府扶持栽天麻,我找到了掙錢脫貧的路子”。據統計,2019年寧強縣天麻產業帶動貧困戶超過9000戶,在燕子砭、陽平關、太陽嶺等天麻主產區,天麻收入占到農戶的60%左右。在寧強天麻產業崛起的進程中,傾注了不少縣政協委員的心智。
寧強縣是天麻的適生區和優生區。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一批科技工作者鉆研攻關,在全國率先取得天麻有性繁殖研究成果。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卻讓別人占得先機。縣內民營科技機構不甘落后,縣政協委員張懷榮等“土專家”潛心研究天麻“兩菌一種”和高效栽植技術,使寧強天麻在全國市場保有一席之地。一些縣政協委員從發展林特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出發,不斷呼吁重視發展天麻。黨的十八大以來,縣政協委員立足推動“生態立縣”戰略,從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入手,相繼提出培植櫟類資源、提高天麻零代種質量等提案,受到縣有關部門的關注,把天麻納入全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從2016年開始,將天麻栽植技術作為貧困戶勞動技能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全縣開辦培訓班100多場,培訓貧困戶約5000人。2018年11月第六屆全國天麻會議在寧強召開,使政協委員發現了與湖北、云南等地天麻主產區的差距,產生強烈的危機感。于是,幾名委員聯合調查研究,在縣政協十屆三次會議前夕提出加快天麻品種選育、加大新栽植技術推廣、保護寧強天麻品牌、建立天麻交易中心、制定天麻產業發展規劃等系列提案,力挺做強天麻產業,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縣委、縣政府重視委員提案,把《關于切實做強寧強天麻產業的建議》作為重點提案來辦,創新思路和舉措,切實推動。一是重建天麻研究機構。恢復縣天麻研究所,聘請全國著名天麻專家徐景堂擔任名譽所長,組建科研團隊。建立柔性人才引進機制,積極與北京中醫大學對接,引進孫志榮教授專家團隊來寧,成立寧強天麻復壯技術開發研究工作站。二是編制寧強天麻發展規劃。著手對全縣天麻的分布與栽培種植情況全面調查,分析天麻發展現狀和市場前景,將天麻納入產業興旺規劃中,布局建設仿生態基地10000畝。三是加強天麻產業技術攻關。與科研院所聯合攻關,解決寧強天麻育種、種植、加工技術難題,篩選優質種源,優化加工工藝,進而制定《寧強天麻生產技術規程》《寧強天麻質量標準》等。四是積極保護寧強天麻品牌。已申報了“寧強天麻地理證明商標”,即將通過國家工商總局核準。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合作,開展寧強天麻有機認證工作,選定毛壩河鎮張家山村、代家壩鎮二里壩村為認證基地,力爭在年內完成認證。五是加大寧強天麻宣傳力度。通過網絡媒體、大眾刊物、產品展銷等多種形式推介宣傳,不斷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
如今,寧強天麻產業走上“科研+科技培訓+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加工”發展模式,現有天麻“兩菌一種”科研、生產企業26家,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26個,大小加工廠上百家,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年產值2.8億元,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和支柱性特色產業。同時,燕子砭鎮逐漸成為陜甘川毗鄰地區天麻集散中心。寧強縣欣榮天麻合作社以7個骨干會員為主,生產“兩菌”80萬瓶、加工鮮天麻500噸,常年吸納貧困勞力務工20余人,人均務工收入21000元,帶動周邊貧困戶20戶栽商品麻40畝、育零代種10畝,年純收入穩定在40萬元以上。(黃華云)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