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14只養老目標基金
⊙記者 吳曉婧 ○編輯 楊剛
備受市場期待的養老目標基金正式亮相。記者獲悉,包括華夏、中歐、南方、鵬華等在內的首批14家基金公司旗下養老目標基金8月6日獲批,公募基金助力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正式拉開帷幕。
對于養老目標基金的推出和建倉時點,機構普遍認為適逢其時,無論是股市還是債市,目前均具備較高的配置價值,非常適合定位于長期投資養老目標產品的運作。
目標日期基金居多
據悉,首批有14只養老目標基金獲準發行,它們所屬的基金公司包括華夏、南方、嘉實、廣發、中銀、博時、富國、萬家、中歐、易方達、鵬華、銀華、工銀瑞信和泰達宏利。
截至記者發稿,已經拿到批文的有華夏、南方、鵬華、博時、富國、廣發、銀華、工銀瑞信、泰達宏利、中銀等多家基金公司,還有部分基金的批文或在今日發放。
具體來看,獲批的基金包括華夏養老目標日期2040三年持有期混合型(FOF)、鵬華養老目標日期2035混合型(FOF)、中歐預見養老2035三年持有期(FOF)、南方養老目標日期2035三年持有期(FOF)、工銀瑞信養老目標日期2035、泰達宏利泰和平衡養老目標基金(FOF)、廣發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期(FOF)、富國鑫旺穩健養老目標風險、博時頤澤養老目標風險穩健策略12個月定期開放混合型(FOF)等。
多家基金公司的相關人士均表示,在完成必要的程序和準備工作后,上述基金將很快進入正式發行階段。
目前養老目標基金的投資策略主要分為兩大類:目標風險策略和目標日期策略。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主要將養老基金分為不同風險等級,讓投資者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進行選擇;而后者以投資者退休日期為目標,根據不同生命階段風險承受能力進行投資配置。
從首批獲批的養老目標基金來看,以目標日期基金為主。其中,瞄準1970年代“嬰兒潮”前后出生人口,以2035年附近退休人群為目標投資者群體設計的2035目標日期基金達5只。目標日期基金早期更多地配置權益類資產,隨著目標日期逐步接近,基金開始配置債券型基金、貨幣類基金等具有穩定收益特點資產。
目前獲批的目標風險策略基金則包括了“穩健”和“平衡”等。這類基金采用目標風險策略對大類資產進行配置,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主動的資產配置、基金優選以及績效評估,追求養老資產的長期穩健增值。泰達宏利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王彥杰認為,其優點在于風險控制措施明確、產品風險屬性清晰且長期穩定、投資范圍廣泛,適合對基金選擇有困難,但又有意愿主動管理自己財產,進行自主投資的個人或機構投資者。
養老投資的核心在于收益率水平
養老金資產是一種特殊的長期資產。由于投資不確定性因素太多,為養老金保值增值做長期規劃并不容易,面臨的挑戰很多。業內人士認為,要做好養老金投資,核心在于收益率水平。只有達到一定的投資收益率水平,才有可能避免未來個人養老資金短缺的問題。
“收益率水平決定了養老產品是否有吸引力,以及退休后是否能夠真正過上體面的生活。”中歐基金資產配置總監黃華表示,養老基金屬于長期資金,每年資產價格的波動并非真正的威脅。在比較各類投資工具的收益率水平后,黃華認為,偏股型基金的優勢頗為明顯。
業內人士分析,作為中國養老金體系的第三大支柱,基金與保險互為補充。相較于強調保障功能的保險,基金更注重增值功能。盡管商業養老保險收益相對較穩定,但如果收益率低于經濟增長率,投資者的購買力仍是下降的。
上述人士認為,養老目標基金更加強調財富增值,特別是目標日期基金,通過早期維持較高的權益倉位,讓投資者更加充分地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機會。相比保險機構,公募基金在權益投資以及產品運作的公開透明等方面具有優勢。
為市場帶來長期“活水”
從海外市場來看,養老目標基金發展空間十分巨大,也有望為市場帶來長期“活水”。
從美國的數據來看,截至2017年末,美國個人養老賬戶規模為8.9萬億美元,在養老金體系中占比32%。其中,目標日期基金和目標風險基金總規模超過1.5萬億美元;而在2003年末,這一數據僅為0.13萬億美元。在短短十余年間,美國養老目標基金規模增長逾11倍。
鵬華基金總裁鄧召明表示,長期資金入市帶來持續利好,養老金、年金、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等將帶動公募基金進一步發展。
根據海外經驗,美國的個人養老金(IRA賬戶)主要投資于公募股票型基金。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IRA賬戶有47.83%的資產投向公募基金,規模接近4萬億美元。而在這些資金中,股票型基金占比55.28%。通過大量理論研究和實踐驗證發現,公募股票型基金稱得上是養老資產最好的投資工具。
對于養老目標基金的推出和建倉時點,機構普遍認為適逢其時。如中金公司認為,當前股票資產處于估值低位,中期來看已具備配置價值,現在是養老目標基金比較好的發行時機。
業內人士認為,養老目標基金是長期投資工具,對于投資者而言,不應過于注重短期業績的波動。此外,養老目標基金為分散化投資工具,該類產品有望提供合理回報,投資者也不應對其抱有不切實際的收益預期。在業內人士看來,投資者應該認真思考養老財富管理問題,只有借助適合自身的投資工具,才能真正實現養老無憂。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